《浣溪沙(寒食初晴,桃杏皆已零落,独牡丹欲开)》
时间: 2025-01-05 10:0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寒食初晴,桃杏皆已零落,独牡丹欲开)
作者:毛滂 〔宋代〕
魏紫姚黄欲占春。
不教桃杏见清明。
残红吹尽恰才晴。
芳草池塘新涨绿。
官桥杨柳半拖青。
秋千院落管弦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紫色的魏花和黄色的姚花争相开放,想要占据春天的美景;
桃花和杏花却在清明时节已然凋零。
残余的花瓣在微风中飘落,恰好在晴天的时刻。
芳香的草地和池塘刚刚开始长出新绿;
官桥旁的杨柳半垂着柳条,显得青翠欲滴。
秋千在院落中摇曳,管弦乐声在耳边回响。
注释:
字词注释:
- 魏紫姚黄:魏花和姚花,指春天的花卉,代表春天的色彩。
- 桃杏:指桃花和杏花,象征春天的美景。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在春季时节,桃杏已凋谢。
- 残红:残余的红花,指凋谢后留下的花瓣。
- 芳草池塘:芳香的草地和池塘,描绘春天的生机。
- 官桥:可能是指一座官府修建的桥,象征人文景观。
- 秋千院落:秋千在院子里,描绘出悠闲的生活情境。
典故解析:
桃杏花开和凋零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春天与生命的象征,反映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00年—1070年),字子华,号寄庵,宋代词人,擅长写词和诗,尤其以婉约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寒食节后,正值春末夏初,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花朵凋零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以“寒食初晴”为背景,表现了春天的转瞬即逝。开头两句通过“魏紫姚黄”与“桃杏”的对比,暗示春天的生机与生命的脆弱,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珍惜与感伤。“残红吹尽恰才晴”,描绘了春日的晴朗与凋零的花瓣,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芳草池塘新涨绿”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复苏,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最后几句通过“官桥杨柳”和“秋千院落管弦声”,展现了悠闲的生活气息,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眼前的生活。整首诗在忧伤中透出希望,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魏紫姚黄欲占春”:描绘春天花卉争相开放的景象。
- “不教桃杏见清明”:桃花杏花已然凋谢,突显春天的短暂。
- “残红吹尽恰才晴”:春末的晴天中,残留的花瓣随风飘舞,形成一种惆怅的美感。
- “芳草池塘新涨绿”:新生的草地与池塘映射出春天的生机。
- “官桥杨柳半拖青”:描绘官桥旁的杨柳,生动展现春天的景象。
- “秋千院落管弦声”:悠闲的院落中,秋千摇曳,乐声缭绕,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桃杏与魏紫姚黄的对比,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短暂。
- 拟人:将花草与天气拟人化,增强情感表达。
- 意象:通过花、草、柳、声等意象,构建出春天的美好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于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魏紫姚黄:象征春天的色彩与活力。
- 桃杏: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残红:象征春天的逝去与惆怅。
- 芳草池塘: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官桥杨柳:象征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 秋千:象征悠闲与欢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杏”在清明时节的状态是: A. 正在开放
B. 已经凋谢
C. 仍在争艳
D. 只剩残花 -
“芳草池塘新涨绿”中,“新涨绿”指的是: A. 新开的花
B. 新长出的草
C. 新建的池塘
D. 新生的生机 -
诗中使用的“残红吹尽”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排比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生活的思考。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毛滂与李清照的作品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毛滂的作品更侧重于春天的短暂与生机,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与生活的细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毛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