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孙守
毛滂 〔宋代〕
回首长城卧落霞,云开桂影过昏鸦。
不须更要千红翠,醉眼灯前已乱花。
白话文翻译:
回头看长城,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云层散开,桂花的影子映照在飞过的乌鸦身上。
不再需要那些千红万翠,醉眼看着灯下的景象,已是满眼的花团锦簇。
注释:
字词注释:
- 回首:回头看。
- 长城:指中国的长城,这里象征着壮丽的景色。
- 卧落霞:夕阳的余晖像是卧着的云霞。
- 云开桂影:云层散开,桂花的影子出现。
- 昏鸦:傍晚时飞过的乌鸦。
- 千红翠:形容花草的色彩绚烂。
- 醉眼:形容因酒而迷离的眼睛。
- 乱花:花的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壮丽;而“桂影”则与桂花相关,桂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美好,这里的“云开”意味着一种清新明朗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醉翁,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他的诗词多体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常以细腻的描写和真切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宋代,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常常在长城等名胜古迹游玩,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毛滂的《和孙守》以长城为背景,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首句“回首长城卧落霞”通过对长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丽的视觉效果,夕阳下的长城显得既雄伟又柔美,暗示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流逝。接着“云开桂影过昏鸦”则引入了桂花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同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最后两句“不须更要千红翠,醉眼灯前已乱花”则通过对灯下繁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色彩的淡然与超脱,强调内心的满足与醉意。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一种恬淡而又深邃的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首长城卧落霞:通过“回首”强调回忆,长城与落霞交融,暗示历史的沉淀与壮丽景色的结合。
- 云开桂影过昏鸦:描绘出清新的夜晚场景,桂花的影子映衬着傍晚的乌鸦,表现出宁静与生动的结合。
- 不须更要千红翠:表达诗人对繁华景象的淡然,认为不必再追求那些绚丽的花朵。
- 醉眼灯前已乱花:醉意中看到的灯下繁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丰富与对美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长城与落霞的结合,象征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 对仗:如“云开桂影”与“昏鸦”的对照,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桂花象征着高洁和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呈现出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反映了对繁华世界的淡然态度,强调内心的真实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历史的象征,坚韧与壮丽。
- 落霞:夕阳的余晖,象征着温暖和宁静。
- 桂影:高洁的象征,带有诗意的美感。
- 昏鸦:夜晚的生灵,象征着生命的循环。
- 乱花:丰富的色彩,象征着内心的迷醉与繁华的瞬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城”象征什么?
A. 历史的厚重
B. 秋天的景色
C. 江河的流淌 -
“醉眼灯前已乱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失落与烦恼
B. 满足与陶醉
C. 忧伤与孤独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繁华世界的追求
B.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出对自然和饮酒的陶醉。
- 杜甫的《春望》:展现了对时代与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注重静谧与孤独的意象。
- 苏轼的《赤壁赋》:探讨历史与人生,展现出一种更加哲理的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