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与毡裘并,衣同罽毯齐。引弓儿习体,击鼓地连脐。低草野迷北,惊群碛度西。中郎犹未返,休说海边羝。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生来与毡裘为伴,衣着与罽毯相同。引弓射箭是孩童的习性,击鼓声震大地。低矮的草丛遮蔽了北方,惊起的群鸟飞越西边的沙漠。中郎还未归来,不要再说海边的那只公羊。
注释:
字词注释:
- 毡裘:用兽毛制成的衣服。
- 罽毯:用毛织成的毯子。
- 引弓:拉弓射箭。
- 击鼓:敲打鼓。
- 低草:矮小的草。
- 惊群:惊起的鸟群。
- 碛:沙漠。
- 中郎:指汉代名将班超,曾任中郎将。
- 海边羝:指班超在边疆的艰难生活,典出《汉书·班超传》。
典故解析:
- 中郎犹未返:指班超在西域多年,未能归国。
- 休说海边羝:班超在边疆时,曾写信给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用“海边羝”比喻边疆的艰苦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边塞诗为主,反映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对归乡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归乡的渴望。诗中提到的“中郎”和“海边羝”都是典故,用以强化边疆生活的艰苦和将士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疆生活的艰辛。首两句通过对毡裘和罽毯的描述,展现了边疆将士的日常生活。中间两句通过引弓和击鼓的动作,表现了边疆将士的军事训练和战斗状态。后两句通过低草和惊群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边疆的荒凉和危险。最后两句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归乡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与毡裘并,衣同罽毯齐:生来就与毡裘为伴,衣着与罽毯相同,展现了边疆将士的生活环境。
- 引弓儿习体,击鼓地连脐:引弓射箭是孩童的习性,击鼓声震大地,表现了边疆将士的军事训练和战斗状态。
- 低草野迷北,惊群碛度西:低矮的草丛遮蔽了北方,惊起的群鸟飞越西边的沙漠,强化了边疆的荒凉和危险。
- 中郎犹未返,休说海边羝:中郎还未归来,不要再说海边的那只公羊,通过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归乡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毡裘和罽毯的比喻,展现了边疆将士的生活环境。
- 拟人:通过引弓和击鼓的动作,表现了边疆将士的军事训练和战斗状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归乡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毡裘:边疆将士的生活环境。
- 罽毯:边疆将士的衣着。
- 引弓:边疆将士的军事训练。
- 击鼓:边疆将士的战斗状态。
- 低草:边疆的荒凉。
- 惊群:边疆的危险。
- 碛:边疆的沙漠。
- 中郎:边疆将士的代表。
- 海边羝: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郎”指的是谁? A. 班超 B. 岳飞 C. 李白 D. 杜甫
-
“海边羝”在诗中比喻什么? A. 边疆的艰苦生活 B. 海边的美景 C. 边疆的军事训练 D. 边疆的荒凉
-
诗中通过哪些意象展现了边疆的荒凉和危险? A. 毡裘、罽毯 B. 引弓、击鼓 C. 低草、惊群 D. 中郎、海边羝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是边塞诗,表达了将士的豪情和对边疆的思念。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岳珂《胡》:两首诗都表达了将士的豪情和对边疆的思念,但王昌龄的诗更加豪迈,岳珂的诗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岳珂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汉书·班超传》:了解班超的生平和边疆生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