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采石值雪)》
时间: 2025-01-06 09:55: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采石值雪)
作者:李之仪 〔宋代〕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
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
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
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
平生选胜,到此非容易。
弄月与燃犀,漫劳神徒能惊世。
争如此际,天意巧相符,
须痛饮,庆难逢,莫诉厌厌醉。
白话文翻译
在蛾眉亭上,今天正好是冬至。
已报春天来临,雪花也应时而至,呈现出祥瑞的景象。
雪花悠然飞舞,像是四散的天花,
山看不见,水如山般,完全在冰壶之中。
我这一生选择美景,来到这里并不容易。
仰望明月和燃起的犀光,白白费心也只能惊叹世间。
在这样的时刻,天意巧妙地契合,
我们应当痛痛快快地喝酒,庆祝难得的相逢,
不要诉说醉意的厌倦。
注释
- 蛾眉亭:古亭名,因其形如蛾眉而得名,象征着优雅。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中间。
- 一阳生:春回大地,象征新生和希望。
- 瑞:吉祥的征兆。
- 弄月与燃犀:指在月下吟诗作画,或用犀角点灯,形容优雅的生活方式。
- 痛饮:痛快地喝酒,表达欢庆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约1070-1130),宋代词人,字光祖,号心斋。其词风清新婉丽,富有情感,深受后世的喜爱。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蓦山溪》创作于冬季,正值冬至这个节气,诗人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反映出诗人在这寒冷的季节中,依然能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诗歌鉴赏
《蓦山溪》以冬至为背景,描绘了雪中的美景,展现出李之仪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提到“蛾眉亭”,使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氛围,搭配冬至的节气,给人一种即将开启新生的希望。接着,诗人通过“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表达了冬季的寒冷与即将到来的春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在描绘雪花的部分,诗人使用了“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雪花的轻盈与美丽。此时诗人似乎将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接下来的“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则展现出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水面被冰封,山水的界限模糊,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平生选胜,到此非容易”,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惜与向往。他在繁忙的生活中追寻美好,才得以在此时此刻与友人一同庆祝。最后的“须痛饮,庆难逢,莫诉厌厌醉”,则是欢庆的呼唤,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难得的相聚时刻,尽情享受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冬至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感与生活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
在蛾眉亭上,今天正值冬至,诗人把时间和地点结合,引入了背景。 -
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
一阳生代表春天的到来,雪花在这个节气中显得尤为珍贵。 -
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
雪花像天上的花朵一样轻盈飞舞,生动形象。 -
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
山的轮廓模糊不清,水面被冰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
平生选胜,到此非容易。
追寻美景的过程并不简单,传达出诗人的珍惜之情。 -
弄月与燃犀,漫劳神徒能惊世。
诗人引用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争如此际,天意巧相符,
在这样的时刻,天意也是如此的契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须痛饮,庆难逢,莫诉厌厌醉。
号召大家痛快地饮酒,庆祝难得的相逢,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用天花比喻雪花,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中有多处对仗,如“山不见,水如山”,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雪花如同有生命般飞舞,增加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冬至的雪景,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生活的乐趣,主题围绕着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倡导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快乐,享受与友人相聚的时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和美好。
- 蛾眉亭:象征高雅和静谧。
- 一阳生:代表新生与希望。
- 冰壶:象征着封闭与宁静的美。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一个既冷峻又温暖的氛围,体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之仪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蛾眉亭”象征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优雅与高洁
C. 冷酷与孤独 -
“须痛饮,庆难逢”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生活的无奈
B. 享受当下的快乐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蓦山溪》均描绘了雪的美景,但前者更注重对雪景的孤寂和凄凉的情感,而后者则通过庆祝的方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显得孤独而清冷,后者则洋溢着欢快与温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之仪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