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06 09:51:00

翠环惊报,叶底梅如弹。

小摘试尝看,齿微酸、生香不断。

烟丸露颗,肥得颊儿红,还欲近,浅黄时,风雨摧残半。

何如珍重,剩着冰盘荐。

持酒劝飞仙,似江梅、累累子满。

饶将风味,成就与东君,随鼎鼐,着形盐,早趁调羹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
作者: 黄人杰 〔宋代〕

翠环惊报,叶底梅如弹。
小摘试尝看,齿微酸生香不断。
烟丸露颗,肥得颊儿红,
还欲近,浅黄时,风雨摧残半。
何如珍重,剩着冰盘荐。
持酒劝飞仙,似江梅累累子满。
饶将风味,成就与东君,
随鼎鼐,着形盐,早趁调羹便。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梅树环绕着,叶底的梅果就像弹丸一样。
我轻轻采摘试尝,齿间微酸香气不断。
烟雾缭绕,露珠闪烁,梅果丰腴得让我脸颊红润,
我还想靠近,浅黄色的梅果在风雨中已经遭受了半数的摧残。
不如珍惜剩下的,放在冰盘中供奉。
举杯劝飞仙,宛如江边梅树上累累的果实满枝。
愁苦的风味,成就了与春天的东君,
在鼎鼐中,盐与梅果结合,早该趁机调和。


注释:

  • 翠环:指绿叶环绕,形容梅树的生机勃勃。
  • 梅如弹:形容梅果的形状如弹丸,生动形象。
  • 齿微酸生香不断:尝梅果后,微酸的味道带来的香气,表现美味的诱惑。
  • 烟丸露颗:描绘梅果上露珠的状态,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
  • 东君:春天的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人杰,字君德,号舸庐,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天,描写梅花的生长与梅果的成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味的珍惜。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描写梅果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梅果的喜爱与珍惜之情。全诗的意象清新,生动,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开篇“翠环惊报,叶底梅如弹”,以生动的比喻勾勒出梅果的形态,展现出春天的生机。接着,诗人用“齿微酸生香不断”进一步传达了梅果的美味,塑造出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

随后,诗中提到梅果在风雨中遭受摧残,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变化。此时,作者转而思考如何珍惜这有限的美好,通过“何如珍重,剩着冰盘荐”表达出对梅果的珍视与爱惜。最后,诗人以“持酒劝飞仙”将梅果与酒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首诗在清新的意象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环惊报:描述梅树的绿叶环绕,生机盎然。
  2. 叶底梅如弹:梅果小巧可爱。
  3. 小摘试尝看:亲自采摘尝试,展现作者的好奇与喜爱。
  4. 齿微酸生香不断:梅果的味道微酸,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5. 烟丸露颗:描绘梅果上露珠的清新景象。
  6. 肥得颊儿红:梅果丰腴可口,令人脸颊红润,传达出愉悦感。
  7. 还欲近:渴望靠近,表现出对美味的追求。
  8. 浅黄时,风雨摧残半:浅黄色的梅果在风雨中遭到损伤,暗含生命的无常。
  9. 何如珍重:强调珍惜的主题。
  10. 剩着冰盘荐:提到将梅果珍藏起来。
  11. 持酒劝飞仙:举杯邀请友人,传达欢愉的氛围。
  12. 似江梅累累子满:比喻梅果累累,象征丰收。
  13. 饶将风味:暗示风味的丰富。
  14. 成就与东君:表达与春天神的关系。
  15. 随鼎鼐,着形盐:提到调味的细节,显示生活的态度。
  16. 早趁调羹便:强调及时享受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梅如弹”形象生动。
  • 拟人:将梅果拟人化,增添情感。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梅果的生长与成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出生命的短暂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清雅,春天的使者。
  • :象征欢愉与团聚。
  • :象征清新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环惊报”是指什么?

    • A. 梅花的香气
    • B. 梅树的绿叶
    • C. 风雨的影响
  2. “齿微酸生香不断”描绘了梅果的什么特性?

    • A. 香甜
    • B. 酸涩
    • C. 微酸
  3. “持酒劝飞仙”中“飞仙”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神仙
    • C. 梅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唐·杜甫
  • 《梅花》 唐·王冕

诗词对比

  • 黄人杰《蓦山溪》杜甫《春夜喜雨》
    • 两首诗均描写自然与时节,但《蓦山溪》更侧重于梅果的细腻描绘,而《春夜喜雨》则表现了春雨的滋润与生命的勃发。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唐诗三百首》
  3. 相关文献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