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和空国逐浮虚,曾为苍生一扫除。
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与感慨。诗中提到“大和空国”是指一个虚幻的国度,形容了政治的混乱和浮华。诗人回忆过去,曾为百姓扫除不平,历数那些奸邪之事,未曾容忍。最后提到“曹卷马二中书”,这是历史上的典故,指的是曹操和马腾的故事,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治国理政的反思。
注释:
- 大和:指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象征和谐、安宁。
- 空国:虚幻的国家,暗指现实政局的混乱。
- 苍生:百姓,人民。
- 一扫除:清除、消灭。
- 历数:细数,列举。
- 奸宄:奸诈和邪恶之事。
- 曹卷马二中书: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和马腾,象征权臣和政局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多反映历史事件和对政治的思考,风格沉稳,富有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朝政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的政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咏史下·明帝四首》是陈普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治国理政的思考。诗的前两句提到“大和空国逐浮虚”,用“空国”来形容当时政治的虚幻和浮华,显示出对现实的不满。接着,诗人回忆起曾经为苍生扫除不平的理想,表现出一种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后两句“历数未容奸宄得,收曹卷马二中书”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提及了曹操和马腾的典故,暗示了权谋之争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整首诗在表达对历史的回顾时,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忧虑与思考,警示后人应当吸取历史教训,重视治理国家的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和空国逐浮虚:在理想的国家中,追逐虚幻的东西,表现出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
- 曾为苍生一扫除:回忆曾经为百姓消除困扰,表现出诗人的理想与责任感。
- 历数未容奸宄得:细数那些不容奸诈之事,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 收曹卷马二中书:提及历史人物,展现出政局复杂的背景,传达出对治国理政的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通过“大和空国”与“浮虚”形成鲜明对照,凸显政治的虚幻。
- 对仗:诗句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忧虑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强调了历史教训对现实治理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和:象征和谐与理想社会。
- 苍生:代表人民和百姓,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 奸宄:象征不正之风和腐败,反映社会问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和空国逐浮虚”中的“大和”指的是什么?
- A. 理想的国家
- B. 现实的国家
- C. 虚幻的地方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曹卷马二中书”是指哪些历史人物?
- A. 曹操和马腾
- B. 李白和杜甫
- C. 孟子和荀子
答案:A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古代神话的赞美
- B. 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警示
- C. 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普的诗更加强调历史的教训和政治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不安,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