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岩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畴昔中岩一梦残,下岩风景亦高寒。
峡中无处堪停棹,雨后今朝始凭阑。
不用苦求毫相现,祗教长挂水帘看。
山僧劝我题苍壁,坡谷前头未敢刊。
白话文翻译
从前在中岩的梦境已成残影,而下岩的风景依旧显得高寒。在峡谷中没有地方可以停船,今晨雨后才得以倚靠在栏杆旁。不必苦苦追求那毫无踪影的事物,只要长久地欣赏那挂在水帘上的景色。山中的僧人劝我在苍壁上题字,但在坡谷前面我却不敢动笔。
注释
字词注释
- 畴昔:从前,过去的时间。
- 中岩:指山中岩石。
- 高寒:高而寒冷,形容气候的冷峭。
- 堪:能够,适合。
- 棹:船桨。
- 凭阑:倚靠在栏杆上。
- 毫相现:指事物的细微迹象。
- 水帘:水珠像帘子一样垂下来,形容瀑布或雨水的景象。
- 苍壁:青色的墙壁。
- 坡谷:山坡与山谷。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整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及内心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平,号石湖,南宋诗人,官至知州。范成大以山水诗著称,作品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下岩的时刻,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生的感悟。诗中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的冷峭及人们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下岩》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南宋时期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范成大通过对下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提到“畴昔中岩一梦残”,以“梦”引入,既表现了现实的虚幻和过去的追忆,又为接下来的景色描写奠定了情感基础。
“峡中无处堪停棹”一句,展现了峡谷两旁的险峻与孤寂,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接着,诗人描绘了雨后的清新景象,通过“雨后今朝始凭阑”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这种美是经过风雨洗礼而显得更加动人。
“不用苦求毫相现,祗教长挂水帘看”,则传达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强调了心境的宁静与内心的自得。最后两句提到“山僧劝我题苍壁”,展现了诗人与僧人的交流,表达了对于创作的犹豫与尊重自然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示了范成大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畴昔中岩一梦残”:回忆过去在中岩的梦境,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 “下岩风景亦高寒”:现在的下岩风景依旧冷清,给人以孤独的感觉。
- “峡中无处堪停棹”:在峡谷中没有地方可以停船,表现出环境的险峻。
- “雨后今朝始凭阑”:只有在雨后今晨才能靠在栏杆上,感受自然。
- “不用苦求毫相现”:不必苦苦追求细微的痕迹,反映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 “祗教长挂水帘看”:只需静静欣赏那长挂的水帘,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珍视。
- “山僧劝我题苍壁”:山中的僧人劝我在青壁上题字,暗示一种创作的冲动。
- “坡谷前头未敢刊”:在山坡与山谷前我却不敢动笔,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谦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帘”比喻自然景色的美丽,形象生动。
- 对仗:如“高寒”与“无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象征险峻与坚固,代表自然的伟大。
- 水帘:象征自然的美丽与流动,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栏杆:象征人与自然的联系,表达出一种依靠与思索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岩的风景给人什么感觉?
A. 温暖 B. 高寒 C. 热烈 -
诗中提到的“毫相现”指的是什么?
A. 明显的痕迹 B. 细微的迹象 C. 自然的景象 -
山僧劝作者在什么地方题字?
A. 水面 B. 苍壁 C. 栏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的《下岩》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但范成大更强调孤独与内心的平静,而王维则更倾向于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
- 《范成大全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