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八》

时间: 2025-01-04 11:37:32

弱齢参顾问。

畴昔滥吹嘘。

绿槐垂学市。

长杨映直庐。

连盟翻灭郑。

仁义反亡徐。

还思建邺水。

终忆武昌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弱龄参顾问。
畴昔滥吹嘘。
绿槐垂学市。
长杨映直庐。
连盟翻灭郑。
仁义反亡徐。
还思建邺水。
终忆武昌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年轻时的追求和理想,回顾往昔的种种虚夸与不切实际。绿槐树下是学习的地方,长杨树影映照着我的居所。回想起那段历史,郑国的连盟已被毁灭,仁义的精神又何在?如今我还思念建邺的水,永远怀念武昌的鱼。

注释:

  • 弱龄:年轻时,指作者的少年时期。
  • 参顾:参:询问,顾:回顾,指向朋友请教。
  • 滥吹嘘:泛滥的虚夸,形容过去的言辞夸大。
  • 绿槐:绿槐树,象征着知识与学习的环境。
  • 长杨:长杨树,意指树木的影子,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连盟:指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 仁义:道德伦理的根基。
  • 建邺水:建邺是地名,指代水流;象征着人们的思念。
  • 武昌鱼:武昌的鱼,代表着美好的记忆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信(约513年-约577年),字子山,号平仲,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庾信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常常以抒情见长,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庾信的晚年,时值南北朝的动荡时期,庾信在经历了个人与政治的多重波折后,常常回忆起青春岁月,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抒发对当下社会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八》展现了庾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景物描写与历史回顾,交织出一种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的“弱龄参顾问”,道出了年轻时的无畏与求知的渴望;而“畴昔滥吹嘘”则反映了对过去虚妄的反思,仿佛在警示年轻人不要被浮华所迷惑。

接下来的“绿槐垂学市”和“长杨映直庐”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充满书香气息的学习场景,象征着理想与学问的追求。然而,随着“连盟翻灭郑”和“仁义反亡徐”的出现,历史的沉重感开始袭来,提醒人们即使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也难免面临现实的压力与挑战。

最后两句“还思建邺水,终忆武昌鱼”,不仅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蕴含了对美好回忆的珍视,使整首诗在沉重之中透出一丝温情。这种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构成了庾信诗歌的核心情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弱龄参顾问”:年轻时向朋友请教,表现出求知的态度。
    • “畴昔滥吹嘘”:对于过去虚夸的回忆,隐含对年轻时光的反思。
    • “绿槐垂学市”:绿槐树下的学习环境,象征着理想与智慧。
    • “长杨映直庐”:长杨树的影子映照在居所,烘托出宁静。
    • “连盟翻灭郑”:郑国的历史变迁,暗示着政治的动荡。
    • “仁义反亡徐”:对仁义精神消逝的感慨,反映社会的变迁。
    • “还思建邺水”:对故乡的怀念,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
    • “终忆武昌鱼”:对美好记忆的珍视,鱼象征着生活的乐趣。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弱龄”和“畴昔”,形成对比,突显时间的流逝。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槐树、杨树)传达情感。
    • 象征:建邺水和武昌鱼作为乡愁的象征,寄托了深厚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庾信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传达了对仁义精神的渴望与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绿槐:象征知识、学习与理想。
  • 长杨:象征宁静的环境与人生的影子。
  • 建邺水:象征故乡与青春的回忆。
  • 武昌鱼:象征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庾信的字是什么?

    • A) 子山
    • B) 平仲
    • C) 子平
    • D) 山子
  2. 诗中提到的“绿槐”象征什么?

    • A) 仁义
    • B) 知识与学习
    • C) 美好回忆
    • D) 政治
  3. “终忆武昌鱼”的意思是?

    • A) 对鱼的怀念
    • B) 对生活的怀念
    • C) 对故乡的怀念
    •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A) 子山
  2. B) 知识与学习
  3. C) 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庾信的《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八》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后者则是对豪情的宣泄,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显著的差异,前者沉稳内敛,后者奔放豪放。

参考资料:

  • 《庾信诗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