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十三》

时间: 2024-09-19 21:55:31

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

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绿林多散卒,清波有败军。

智士今安用,忠臣且未闻。

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横流遘屯慝,上墋结重氛。
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绿林多散卒,清波有败军。
智士今安用,忠臣且未闻。
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
在横流的水流中,遭遇了积聚的不安与邪恶,
高高的天空中,阴云密布。
哭泣的城市里,传来妖兽的呼声,
颓废的山峦上,涌起了怪异的云朵。
幽暗的森林中,散落了许多逃兵,
清澈的河流中,漂浮着败退的军队。
聪明的士人如今有什么用呢?
忠诚的臣子也未曾听闻。
可惜没有万金的财富,
只能向东海寻求一位君王。

注释:

  • 横流:指急流,象征混乱的局势。
  • :遭遇。
  • 屯慝:指聚集的不安和邪恶。
  • 上墋:指天空中的阴云。
  • 哭市:指困境中的城市。
  • 妖兽:象征混乱与灾难。
  • 绿林:指森林,暗示混乱中的士兵。
  • 败军:指战败的军队。
  • 智士:聪明的士人。
  • 忠臣:忠诚的臣子。
  • 万金产:指大量财富。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战乱与混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对忠臣智士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信,字子山,号逸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昂的气节著称。他的诗歌往往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时局感慨为主,风格多变,形式丰富。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战争频繁、民生困苦的动荡时期,诗人以个人的视角,表达了对社会动乱的深切关怀和对忠臣智士的悲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图景。开头两句中,“横流”和“屯慝”相结合,展现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诗人似乎感到无力改变现状。接下来的“哭市闻妖兽”,不仅指代了城市的哀悼,也暗示着妖怪的显现,暗喻了人心的险恶与未知的恐惧。接着,诗中描绘了战败的军队与散落的逃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诗人感慨智士与忠臣的无用,表现出对人才被埋没的痛心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财富与权力的渴望,向东海寻求君王的愿望则是对理想领导者的期盼。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悲凉,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流遘屯慝:急流中遭遇邪恶,暗示社会动荡。
  • 上墋结重氛:天上阴云密布,象征不祥的征兆。
  • 哭市闻妖兽:城市中哭泣,妖兽的出现暗示了恐惧与混乱。
  • 颓山起怪云:衰败的山上升起怪云,暗示战乱导致的自然与人心的颓废。
  • 绿林多散卒:幽暗的森林中,士兵们四散逃亡,表现出战败的惨状。
  • 清波有败军:清澈的河流中漂浮着败退的军队,映射出失去希望的绝望。
  • 智士今安用:聪明的士人如今没有地方可以施展才华。
  • 忠臣且未闻:忠诚的臣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以被听闻。
  • 惜无万金产:感叹自己没有财富,无法改变现状。
  • 东求沧海君:渴望能向东海寻求理想的君王,以期改变局面。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城市的哀悼比喻为妖兽的呼声,形象生动。
  • 夸张:通过“妖兽”和“怪云”的描绘,夸大了社会动荡的恐怖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动乱的描绘,反映了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有识之士与忠臣被埋没的无奈,最后以对理想君王的渴望作结,展现了对未来的期盼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横流:象征混乱的社会局势。
  • 妖兽:暗示灾难与恐惧。
  • 颓山、怪云:自然景象与人心的暗喻。
  • 绿林、败军:象征失落与逃亡的士兵。
  • 智士、忠臣:表现出对人才被埋没的失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横流”意指: A. 安宁的水流
    B. 急流、动荡
    C. 清澈的河流

  2.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忠诚臣子的感慨? A. 智士今安用
    B. 哭市闻妖兽
    C. 绿林多散卒

  3. 诗人最后向谁寻求改变的希望? A. 明君
    B. 东海君
    C. 妖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庾信的诗更为沉郁,反映了对社会动乱的深切关注,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放与渴望。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庾信诗集》
  • 《南北朝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