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休禅师双峰寺》

时间: 2025-01-06 08:58:13

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

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
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双峰寺的景色:青翠的山峰之间,两扇门遥望着夕阳。飞锡(高僧)正独自前往,孤云又是为了什么而来?寒冷的潭水映照着皎洁的月光,秋雨洒落在青苔上。临别时,站在东郊外,心中羞愧,不忍回头看那骢马的归去。

注释:

  • 双扉:指寺庙的门,双扇门。
  • 碧峰:青翠的山峰。
  • 飞锡:高僧,持锡杖前往。
  • 孤云:孤独的云,象征飘渺与孤寂。
  • 寒潭:冷清的潭水。
  • 白月:明亮的月亮。
  • 青苔:生长在石头或土壤上的苔藓。
  • 相送:送别。
  • 羞看:感到羞愧,不愿意直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景文,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0年。他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刘长卿游访双峰寺时所作,寺庙环境的清幽和他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他对人生、友谊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游休禅师双峰寺》是一首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的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双峰寺的环境,门扉遥望夕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里的“碧峰”与“夕阳”形成鲜明的对比,传递出一种身处自然、心向远方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提到“飞锡方独往”,这句表达了高僧的独行,似乎在暗示一种孤独的旅程。而“孤云何事来”则引发读者思考,孤云的到来是否意味着一种无目的的漂泊,或者是对世俗的超然。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两句则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极为生动,冷清的潭水映照着明亮的月光,而秋雨落在青苔上,更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忧伤。这一切都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最后一句“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羞愧于自己的无能,不愿意回头看那归去的骢马,显示出一种对友人的不舍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整首诗以清新典雅的风格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双扉碧峰际:描绘出双扇门在青翠山峰之间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2. 遥向夕阳开:门扉朝向远方的夕阳,似乎象征着向往与希望。
  3. 飞锡方独往:高僧独自离去,表明一种孤独的旅程,或是人生的追寻。
  4. 孤云何事来:孤云的到来让人思考其意义,暗示一种随意与飘泊。
  5. 寒潭映白月:潭水在月光下显得冷清,象征着孤寂与宁静。
  6. 秋雨上青苔:秋雨洒落在青苔上,增添了诗的悲凉氛围。
  7. 相送东郊外:在东郊送别,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8. 羞看骢马回:羞愧于自己的无能,不忍回头看骢马归去,流露出深切的离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云”来象征孤独的人生。
  • 对仗:如“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结构工整。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扉:象征着通向另一种境界。
  • 碧峰: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 飞锡:象征高僧的智慧与超脱。
  • 孤云:象征人生的孤独与漂泊。
  • 寒潭与白月:代表宁静与纯洁,反映内心的 solitude。
  • 秋雨与青苔: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飞锡”指的是什么? A. 高僧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花卉
    D. 一种饮品

  2. 诗中提到的“寒潭映白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悲凉
    C. 兴奋
    D. 平静

  3. “相送东郊外”中“东郊”指的是什么方向? A. 南边
    B. 东边
    C. 西边
    D. 北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刘长卿的《游休禅师双峰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刘长卿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具体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