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寄怀协之,闻游西湖,用东坡赤壁韵》
时间: 2024-12-31 18:08: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字令 寄怀协之,闻游西湖,用东坡赤壁韵
作者: 胡汉民 〔清代〕
为苍生起问,谁是江左风流人物。把酒新亭,教我辈留得,江山半壁。
歇浦晨经,函关宵度,衿袖皆风雪。虬髯人去,此间偏有豪杰。
遥忆范蠡当年,五湖舟稳,载西施俱发。丝竹中年应屏尽,祇是盛名难灭。
未愧卢前,且居王后,镜里添华发。相思万里,孤心一片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问与对英雄豪杰的怀念。开头以苍生为念,询问谁是江左的风流人物。把酒庆祝在新亭,愿我们能留下江山的一半。晨曦中经过海岸,夜晚渡过关口,身上的衣衫都被风雪侵袭。虬髯的英雄已去,但此地仍然有豪杰在。遥想范蠡当年,稳稳地驾着船,载着西施出发。如今的乐曲已然消逝,但他的盛名却难以磨灭。未曾愧对卢前,且安于王后的位置,只是镜中愈发显现出华发。思念在千里之外,孤独的心中只有一轮明月。
注释
- 苍生:指普通百姓。
- 江左: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历史上多指东吴、江南一带。
- 新亭:指的是东坡宴请好友所用的亭子,象征着友情和寄情。
- 虬髯人:指历史上著名的豪杰,如曹操等。
- 范蠡: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 丝竹:指乐器,象征着音乐和欢乐。
- 卢前:指历史上有名的豪杰,如卢照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汉民,清代著名诗人,因其雄浑的诗风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而受到赞誉。其诗作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游览西湖时,以东坡赤壁的韵味为灵感,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该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寄情于山水,以抒发对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百字令》通过描写历史豪杰与风流人物,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开篇以“苍生”为引子,迅速引入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体现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英雄的敬仰。诗中“把酒新亭”一句,既有饮酒作乐的闲适,也蕴含着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怀念。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晨经”、“宵度”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游历中的孤独与思虑,深刻地表现出历史的沧桑。尤其是“虬髯人去,此间偏有豪杰”,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示出一种对当下英雄的期待与渴望。
结尾的“相思万里,孤心一片明月”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孤寂而深远的情感。整个诗歌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历史转向个人,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感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为苍生起问,谁是江左风流人物:发出对历史豪杰的疑问,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 把酒新亭,教我辈留得,江山半壁:借饮酒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歇浦晨经,函关宵度,衿袖皆风雪:描绘游历时的艰辛与冷清,渗透出孤独感。
- 虬髯人去,此间偏有豪杰:怀念历史英雄,暗示如今仍有杰出人物。
- 遥忆范蠡当年,五湖舟稳,载西施俱发:回忆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丝竹中年应屏尽,祇是盛名难灭:感叹音乐已无,但英雄的名声却长存。
- 未愧卢前,且居王后,镜里添华发:自我反省,虽有成就,却也感叹岁月流逝。
- 相思万里,孤心一片明月: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晨经”与“宵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人生的孤独比作“明月”,形象而深刻。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人物与典故,增强诗歌的层次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生:代表普通百姓,象征社会的根本。
- 江山:象征国家、事业与理想。
- 明月:代表孤独、思念与远方的牵挂。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诗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提及,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文化修养,也传达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苍生”指的是哪个群体?
- A. 皇帝
- B. 普通百姓
- C. 武将
- D. 学者
-
“虬髯人”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
- A. 诸葛亮
- B. 曹操
- C. 刘备
- D. 王羲之
答案:
- B. 普通百姓
- B. 曹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经典作品,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
- 《水调歌头》:也是苏轼的作品,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思乡情。
诗词对比:
- 胡汉民的《百字令》和苏轼的《赤壁赋》均通过历史人物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胡汉民更侧重于对江左风流人物的怀念,而苏轼则更为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