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刘和州》

时间: 2025-01-19 16:42:03

草树荒寒晚叶枯,又寻短棹泛焦湖。

场经古战心欲折,客老诸侯饥更驱。

去国寂寥从白眼,筹边谋画看洪儒。

袖诗来谒公就态,曾说襄阳而座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树荒寒晚叶枯,又寻短棹泛焦湖。
场经古战心欲折,客老诸侯饥更驱。
去国寂寥从白眼,筹边谋画看洪儒。
袖诗来谒公就态,曾说襄阳而座隅。

白话文翻译

草木凋零,寒意渐浓,晚秋的树叶已经枯黄。
我再次寻觅那短小的桨,划船在焦湖上游玩。
经过古战场,心中感到无比沉重,
客居他乡的我,见到老朋友们,饥肠辘辘,心中更是难受。
离开故乡,心中寂寥,感受到旁人的冷眼,
筹划边疆的事情,听洪儒的意见。
我袖中藏诗,来拜访公子,
曾经提到襄阳,我却坐在一旁静静倾听。

注释

字词注释:

  • 草树:指草木,象征自然景象的凋零。
  • 短棹:指小船的桨,这里用以表达诗人孤独的漂泊。
  • 焦湖:可能暗指某一特定湖泊,表现诗人旅途中的感受。
  • 古战:指古代的战场,寓意历史的沉重感。
  • 白眼:比喻旁人的冷漠和不屑。
  • 洪儒:可能是指某位有学问的士人。
  • 襄阳:地名,历史上有很多文学典故与之相关。

典故解析:

  • 襄阳:古代名城,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李白、杜甫等诗人多有提及。
  • 古战场:古代战争历史的见证,诗人对此感慨万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多为沉郁悲凉,常以个人遭遇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上刘和州》创作于诗人旅途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诗中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上刘和州》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开篇以“草树荒寒晚叶枯”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暗喻诗人自身的孤寂与无助。接着,诗人通过“又寻短棹泛焦湖”的描绘,表现了他在外漂泊的状态,短棹象征着他所能掌控的渺小力量。在经过古战场时,诗人的内心被历史的沉重所压迫,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悲凉与无奈。

“去国寂寥从白眼”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外界冷漠态度的无奈。诗人虽身处客地,但心中思绪万千,面对旁人冷眼,他选择了默默忍受。最后几句中,诗人提到“袖诗来谒公就态”,似乎在表达他对文化交流的渴望,以及对士人思想的尊重。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景物与历史感的结合,通过对古战场和秋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树荒寒晚叶枯:描写秋天的寒冷与凋零,暗示诗人的心情。
  • 又寻短棹泛焦湖:表达诗人漂泊的状态,通过“短棹”表现无奈。
  • 场经古战心欲折:回顾历史战场,内心沉重,感受到历史的悲剧。
  • 客老诸侯饥更驱:在外客居,见到老朋友,感慨人生的无常。
  • 去国寂寥从白眼:离开故乡感到孤独,受到他人冷漠的对待。
  • 筹边谋画看洪儒:涉及边疆事务,表现对知识的渴望。
  • 袖诗来谒公就态:以诗作自荐,表达对文化交流的期待。
  • 曾说襄阳而座隅:提到历史名城,表现对过去的怀念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树与秋天的萧瑟相连接,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读者更易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历史的沉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对文化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树:象征自然的凋零与生命的短暂。
  • 焦湖:暗示孤独与沉思的空间,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彷徨。
  • 古战场:历史的伤痕,承载着人类的苦痛与教训。
  • 袖诗:代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诗人的身份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树荒寒晚叶枯”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去国寂寥从白眼”中的“白眼”指的是什么?
    A. 朋友的眼神
    B. 旁人的冷漠
    C. 自己的无奈
    D. 天空的颜色

  3. 诗人提到“袖诗来谒公就态”,表明他希望如何?
    A. 寻找朋友
    B. 进行文化交流
    C. 追求名利
    D. 逃避现实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国家动荡与个人感慨的诗作。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对比:

  • 刘过与李白在表现个人情感上有所不同,刘过更倾向于沉郁悲凉,而李白则常以豪放激昂著称。两者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反映了对故乡和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史》
  •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