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笳发陇首,建节望河源。
莫以边功重,能令中国尊。
名王应膜拜,渠帅会宵奔。
早献安边议,归来入蓟门。
白话文翻译:
在陇山之巅吹响战号,设立军旗眺望河流源头。
不要因为边疆的功绩而自满,能让整个中国尊重才是本事。
名将应当受到膜拜,渠帅将会在夜间奔赴。
希望早日提出安边的议论,归来时能顺利进入蓟门。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笳:鸣响的号角,古代军队出征时常用的乐器。
- 陇首:指陇山的山顶。
- 建节:竖起军旗,象征出征。
- 河源:指河流的源头,象征边疆的地理位置。
- 莫以:不要因为。
- 边功重:边疆的功绩显赫。
- 名王:有名的王者。
- 膜拜:尊敬地崇拜。
- 渠帅:指军队的指挥官。
- 早献:尽快提供。
- 安边议:安定边疆的议论。
- 蓟门:古代北京的城门之一,象征回归的安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陇首”、“河源”是用来描绘边疆的地理特征,象征边防的艰辛。
- “蓟门”则是古代北京的重要关口,象征着出征归来的安全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民表,明代诗人,其作品多关注国家大事与边疆防务,风格豪迈,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明代,正值边疆局势紧张之际,作者为送别陈公赴边任使,表达了对边防事务的关切与期望,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出塞曲送陈公聘使边 其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描绘了边疆的艰苦与国家的尊严。诗的开头“鸣笳发陇首,建节望河源”通过生动的描绘,形象地表现出边防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诗人用号角声和军旗代表出征的决心,展现出边疆士兵的英勇与不屈。
接下来的“莫以边功重,能令中国尊”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警醒那些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不要骄傲自满,而是要追求更高的目标——赢得全国的尊敬。这种思想在古代军事文化中常见,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
最后两句“早献安边议,归来入蓟门”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希望陈公能尽快提出安定边疆的方案,平安归来。这不仅是对个人的祝愿,更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将个人的荣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的忧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笳发陇首:描绘出征的场景,号角声从高山上响起,气氛紧张且庄重。
- 建节望河源:竖起军旗,远眺河流的源头,象征着对边疆的关注。
- 莫以边功重:提醒功勋卓著的将领不要自满。
- 能令中国尊:强调真正的成就在于能赢得全国的尊重。
- 名王应膜拜:名将理应受到尊敬和崇拜。
- 渠帅会宵奔:指挥官会在夜间出发,表现出紧迫感。
- 早献安边议:希望能尽快提出安定边疆的建议。
- 归来入蓟门:期盼安全归来,象征着成功与荣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鸣笳”与“建节”比喻出征的决心。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 象征:每一句都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边防的艰辛与国家的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对边疆将士的鼓励,强调了责任、尊重与功勋的重要性,表达了安定边疆的迫切愿望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笳:象征出征与战争的号角,代表了勇敢与决心。
- 河源:代表边疆的地理特征,象征着国家的边防线。
- 名王、渠帅:象征着英雄与领袖,体现出对军事将领的崇拜与期待。
- 蓟门:象征着安全与归属,代表着成功与荣耀的归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鸣笳发陇首”中“鸣笳”指的是什么?
- A) 战斗
- B) 号角
- C) 军旗
-
诗中提到的“蓟门”象征着什么?
- A) 出征
- B) 安全归来
- C) 边疆
-
“莫以边功重”一句强调什么?
- A) 自满
- B) 努力
- C) 休息
答案:
- B) 号角
- B) 安全归来
- A) 自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出塞曲送陈公聘使边 其二》与王昌龄的《出塞》,可以看到两者都体现了对边疆生活的关注,但王昌龄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黎民表的诗则更加强调对国家的责任与集体荣誉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边疆文化与诗词》
以上内容为《出塞曲送陈公聘使边 其二》的详细解析与背景信息,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