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
时间: 2025-01-08 21:47:09意思解释
出塞曲
原文展示
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
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
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
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
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
驱马饮淮水,千里黄草平。
种谷却流血,痛哭秋风生。
寡妻出租税,孤儿荷戈行。
武威既不足,愿见和亲成。
军中日奏凯,鼓行辽海东。
当宁怡玉色,千金劳成功,
焉知昨日地,袒甲去如空。
边人不敢语,将军益褒崇。
白话文翻译
我在腰间插着雄壮的宝剑,夜半时分听到龙虎的吼叫。
天明时我登上前行的道路,纵使万里也不再回头。
男子汉就该在战场上壮烈牺牲,难道仅仅为了名利而活?
忠诚展现了英雄的气节,光辉灿烂流传千古。
早晨从山阳出发,傍晚宿于清水河边。
骑马射箭左右开弓,犹如灵巧的猕猴。
先发制人显得勇敢果决,手中提着敌人的头颅。
兵家互相争斗胜负,凡事都要谨慎谋划。
驱马饮用淮水,千里之地黄草平坦。
种田却流血,哀痛的哭声随秋风而生。
寡妇租房交税,孤儿们提着武器行走。
武威之地已无足够的兵力,希望能与敌人和亲。
军中天天奏凯,鼓声响彻辽海之东。
当宁静如玉色,千金换来成功的劳苦,
有谁知道昨日的战场,披甲出征如同空无。
注释
- 雄剑:指的是威武的宝剑,象征勇气和力量。
- 龙虎吼:龙虎象征强大的敌人或艰苦的环境。
- 印如斗:指名利的印章,强调为国家而战的重要性。
- 灿烂千古:指忠诚和节义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 猎手猕猴:形容射箭的灵巧和迅速。
- 血髑髅:敌人的头颅,象征战斗的残酷。
- 和亲:与敌国联姻,以求和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琰,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以边塞诗闻名。其作品多表现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在唐代,边疆战乱不断,诗人通过《出塞曲》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家国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兵的辛劳与牺牲。
诗歌鉴赏
《出塞曲》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男儿气概和忠诚精神的高度赞美。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诗中描绘了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形象。开篇的“腰间插雄剑”,立即让人感受到一种豪情壮志,随后通过“中夜龙虎吼”展现战斗的紧迫感与危险。诗人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士兵的生活状态,既有出征的豪情,也有战斗后的伤痛。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对忠诚与牺牲的强调,传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尤其是“种谷却流血,痛哭秋风生”一句,展现出战争带来的悲剧与无奈。诗中不仅有对战争的赞美,还有对其残酷性的反思,尤其在“寡妻出租税,孤儿荷戈行”中,生动地描绘出战争对家庭的破坏,令人心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层层递进,极富感染力,展现了张琰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腰间插雄剑:象征勇气。
- 中夜龙虎吼:指战斗的危险。
- 平明登前途:勇往直前,不惧艰险。
- 男儿当野死:强调士人应为国捐躯。
- 忠诚表壮节:忠诚的品格永存。
- 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描绘士兵的征途。
- 上马左右射:表现士兵的英勇。
- 先发服勇决:强调先发制人的勇气。
- 兵家互胜负:战争的残酷性。
- 驱马饮淮水:描绘自然景象。
- 种谷却流血:战争的悲惨。
- 寡妻出租税,孤儿荷戈行:家庭的破裂。
- 武威既不足,愿见和亲成:渴望和平。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龙虎”比喻敌人。
- 对仗:如“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雄剑:象征勇猛与豪情。
- 龙虎:象征敌人或挑战。
- 血髑髅: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牺牲。
- 秋风:暗示伤痛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和平
- B. 忠诚与牺牲
- C. 个人荣誉
- D. 家庭生活
-
诗中“朝发山阳去,暮宿清水头”意指什么?
- A. 旅途的艰辛
- B. 战士的征途
- C. 乡愁
- D.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张琰与王昌龄的《出塞》同为描写边塞的诗作,但张琰更多表现的是士人的忠诚与牺牲,而王昌龄则侧重于边疆的景色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为《出塞曲》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