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拂胡沙雪作尘,楼头吹角月华新。
夜分莫作还乡梦,塞上悲歌半越人。
白话文翻译:
风吹起胡地的沙尘,如同雪花般飞舞,楼头的号角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新。夜深时不要做回乡的梦,边塞的悲歌犹如半个越地的人影。
注释:
- 胡沙:指的是西域的沙土,通常与胡人(即外族人)相关联。
- 雪作尘:比喻沙尘飞扬,形象生动。
- 楼头:指楼上的地方,通常是指高处,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 吹角:指吹奏号角,象征战斗或边塞的信号。
- 月华新:月光明亮而清新,给人以宁静之感。
- 夜分:夜深时分。
- 还乡梦:指思念故乡的梦境。
- 塞上:指边塞地区,通常与战争相关。
- 悲歌:悲伤的歌曲,常常与离别、战争相关联。
- 越人:指越地(今浙江一带)的人民,可能指泛指南方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克晦,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著作颇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风格豪迈激昂,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郭建初即将离开边塞,返回故乡戚都护幕时写的,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出塞行四首送郭建初归戚都护幕中》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孤独与思乡的情感。首句“风拂胡沙雪作尘”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边塞的荒凉与凄冷,显现出一种战乱频繁、环境恶劣的景象。此时,胡沙与雪尘交织,仿佛在暗示着战斗的痕迹与生活的艰苦。
接着,诗人用“楼头吹角月华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夜晚,号角声在月光下显得清脆而忧伤,令人感受到边塞士兵的孤独与无奈。号角不仅是战争的信号,也象征着离别与思乡的情愫。
最后两句“夜分莫作还乡梦,塞上悲歌半越人”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劝诫自己和他人不要沉溺于回乡的幻想,因为边塞的悲歌已经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相连。此处的“悲歌”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拂胡沙雪作尘:风吹起西域的沙尘,形成像雪一样的景象,体现了边境的荒凉。
- 楼头吹角月华新:在楼顶上,号角声响起,映照在新的月光下,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气氛。
- 夜分莫作还乡梦:夜深时分,不要做回乡的梦,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
- 塞上悲歌半越人:边塞传来悲伤的歌声,似乎是南方人也受到了影响,表现出普遍的悲伤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雪作尘”将沙尘与雪花相提并论,加深了荒凉的印象。
- 对仗:“夜分莫作还乡梦,塞上悲歌半越人”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对离别的哀伤,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沙:象征着异族、战争与不安的环境。
- 月华:代表着宁静与思乡的情感。
- 悲歌:暗示着对离别的哀伤,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风拂胡沙”意指什么? A. 和平的生活
B. 战争的荒凉
C. 美丽的风景 -
“夜分莫作还乡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家乡的向往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实的无奈 -
诗中的“塞上悲歌”主要描述的是? A. 美好的爱情
B. 战乱与离别的情感
C. 田园生活的乐趣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边塞的壮丽与诗人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壮阔的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
- 高适《燕歌行》:以直接的叙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悲惨命运,与黄克晦的诗歌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