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雁过妆楼(乙巳菊日,寓溧阳,闻雁声,因动脊令之感。)》
时间: 2025-01-06 15:5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雁过妆楼(乙巳菊日,寓溧阳,闻雁声,因动脊令之感。)
遍插茱萸。人何处客里顿懒携壶。
雁影涵秋,绝似暮雨相呼。
料得曾留堤上月,旧家伴侣有书无。
谩嗟吁。数声怨抑,翻致无书。
谁识飘零万里,更可怜倦翼,同此江湖。
饮啄关心,知是近日何如。
陶潜尚存菊径,且休羡松风陶隐居。
沙汀冷,拣寒枝不似烟水黄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秋天的背景中,作者因听到雁声而产生的感慨。诗中提到,插满了茱萸的景象,表达了在他乡的孤独与无奈。雁影在秋天的湖面上游荡,像是与落雨互相呼应。作者回忆起曾在堤边留下的明月,想念已久的老朋友,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信音来往。几声叹息中,愁苦与无奈交织,似乎已经与往日的联系断绝。诗中提到飘零万里的雁,感叹它们的辛劳与漂泊,就像自己一样在江湖中徘徊。饮食之间,关心着最近的消息。陶渊明的菊花小径依然存在,不必羡慕松风陶隐居的生活。最后,沙滩冷清,寒枝上没有像烟水般的黄芦。
注释:
-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有插茱萸以祈平安的习俗。
- 雁影:雁的影子,象征着远行与离别的思绪。
-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崇尚隐居生活。
- 菊径:指种植菊花的小路,象征隐逸的生活。
- 沙汀:沙滩,指靠近水边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生于宋代,字子华,号澹庵,南宋著名词人,擅长抒情词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生活、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乙巳年菊花盛开的日子,张炎在溧阳寓居,听到雁鸣,激发了对故乡和旧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充满了孤独感和对过往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在外游子的心境。
诗歌鉴赏:
《新雁过妆楼》是一首饱含乡愁与孤独感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雁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诗中开头提到“遍插茱萸”,不仅表明了节令的到来,也暗示了对家乡的思念。在异乡的游子,面对茱萸的插放,感受到深切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的“雁影涵秋”,以雁的影子映衬出秋天的意象,形成了浓厚的秋意。雁声的回响似乎在与暮雨呼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同时,诗人通过回忆与旧友的关系,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这种情感的对比,愈加突显出“数声怨抑”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提及陶渊明,意在借古人隐逸生活的态度,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表现出一种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通过“沙汀冷,拣寒枝不似烟水黄芦”,则在意象上形成了与前文的呼应,展现出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气氛,仿佛将诗人的思绪和情感凝聚于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遍插茱萸:暗示节令到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人何处客里顿懒携壶:表达身处他乡的无奈,懒于携带酒壶。
- 雁影涵秋,绝似暮雨相呼:用雁影与暮雨的意象,渲染秋天的孤寂。
- 料得曾留堤上月:回忆与友人一起赏月的美好时光。
- 旧家伴侣有书无:不知旧友是否有书信来往,愁苦的情感流露。
- 谩嗟吁:无奈的叹息,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
- 数声怨抑,翻致无书:几声怨叹,反映出彼此间的疏离。
- 谁识飘零万里:感叹自己如同雁群,漂泊在外。
- 更可怜倦翼,同此江湖:与同样漂泊的雁形成共鸣,感到孤独。
- 饮啄关心,知是近日何如:关心近期的消息,忧虑友人的安好。
- 陶潜尚存菊径:提及陶渊明,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且休羡松风陶隐居:不必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 沙汀冷,拣寒枝不似烟水黄芦:描绘冷清的沙滩,表现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影比作暮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意和孤寂。
- 拟人:通过“怨抑”等表达情感,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 对仗:如“饮啄关心,知是近日何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雁声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细腻而深沉。
意象分析:
- 茱萸:象征思乡和节令。
- 雁影:代表漂泊与孤独。
- 陶潜:象征隐逸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 寒枝:暗示凋零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茱萸”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思乡
- C. 隐逸
-
诗人提及的陶潜代表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逍遥自在
- B. 忙碌辛劳
- C. 追求名利
-
诗中“雁影涵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答案:
- B. 思乡
- A. 逍遥自在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
- 李白的诗中表现出对饮酒的洒脱,而张炎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张炎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