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寄陈直卿》

时间: 2024-09-19 22:32:51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

谩延伫。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
想只在芦花多处。谩延伫。
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
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
待招取白鸥归去。

白话文翻译:

我在重重的道路上寻觅,门半掩着,苔藓长满了老旧的树木。
我在深云中采药,那个小童子却无言以对。
我在想,流水是那么的绵延不绝,湖面在黄昏下显得苍茫,
只是在芦苇丛生的地方驻足。漫无目的地等待着。
我的名字写在芭蕉上,凉夜未曾遭遇风雨。
我赋了秋声的诗句,还写了让人断肠的句子。
几次我独自站在长桥上,扁舟想要呼唤,
等待那白鸥归来。

注释:

  • 苔老:苔藓长得很老,指的是地方久无人烟,显得荒凉。
  • 童子:指小孩或年轻人,这里可能指代小童子。
  • 流水迢迢:形容河水流淌得非常遥远,带有思绪绵延的感觉。
  • 延伫:意为停留,延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芦花”象征着寂寞与思念,常常用以表达对往事和情感的追忆。芭蕉在古诗中常被用作抒情的意象,代表着凄凉与幽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炎,字子华,号青云,宋代诗人,擅长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炎晚年,反映了他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开篇以“路重寻”引出一个孤独的寻觅场景,仿佛在追寻往日的回忆。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门半掩、苔藓老旧,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停滞在过去。随着“采药云深”,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后面的描写中,流水、湖天、日暮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忧伤的画面。最后,诗人用“几回独立长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对归属的渴望,白鸥象征着自由与希望,寓意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路重寻”:指在艰难的路上寻找过去的回忆。
    2. “门半掩苔老旧时树”:描绘出一个荒凉的环境,蕴含着时间的流逝。
    3. “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表达了寻药的孤独,童子无法沟通的无奈。
    4. “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流水与日暮增强了孤独感,流逝感。
    5. “想只在芦花多处”:强调对过去的眷恋,芦花象征着思愁。
    6. “谩延伫”:表达了对时间的徒然停留。
    7. “姓名题上芭蕉”:个人情感寄托在自然之中,芭蕉象征凄凉。
    8. “凉夜未风雨”:暗示着内心的宁静,却又有未曾经历的风雨。
    9. “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诗人将情感融于诗中,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
    10. “几回独立长桥”:孤独的身影,渴望归属。
    11. “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期待白鸥的归来,象征着希望与自由。
  • 修辞手法:诗中的比喻和拟人常常让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共鸣。例如,“流水迢迢”不仅是对水流的描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绵延。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美好的追忆。在孤独的环境中,诗人通过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我内心情感的探索与思索,展现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苔藓:象征着荒凉与时间的流逝。
  • 流水:象征着人生的无尽流转。
  • 芦花:代表着思念与孤独。
  • 白鸥:象征着自由与希望。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诗中提到的“童子”指的是: A. 小孩子
      B. 老人
      C. 女人
      D. 士人

    2. “几回独立长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 填空题

    1. 诗中“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描绘了一个____的环境。
    2. 诗人通过“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表达了对____的追忆。

答案:

选择题:

  1. A
  2. B

填空题:

  1. 荒凉
  2. 过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张炎的这首诗更为沉静,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与对爱情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往事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