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留博山寺,闻光风主人微恙而归,时春涨断桥)》

时间: 2025-01-08 04:05:48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

落梅如许。

吹尽墙边去。

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

凭谁诉。

寄声传语。

没个人知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留博山寺,闻光风主人微恙而归,时春涨断桥)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
落梅如许,吹尽墙边去。
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
凭谁诉,寄声传语。
没个人知处。

白话文翻译:

隐约听到轻雷的响声,雨水无法保护春天的归来。落梅的花瓣如同那样,已被风吹散在墙边。春水无情,阻碍了通向溪南的道路。谁能诉说这些情感呢?只能寄托声音和信息,但没有人知道我此刻的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隐隐:形容声音微弱,听起来不太清楚。
  • 轻雷:指微弱的雷声。
  • 春回护:春天的回归和保护。
  • 落梅:指梅花的花瓣掉落。
  • 无情:指春水的冷酷无情。
  • 凭谁诉:指向谁倾诉。
  • 寄声传语:传达声音和言语。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梅”象征着坚韧和孤独,梅花的凋零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中隐含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生于1170年,卒于1230年。他的词风豪放,常以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反映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他身处战乱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悲剧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点绛唇》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然而在细腻的描写中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开篇的“隐隐轻雷”与“雨声”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雨声不受春回护”,似乎暗示着春天气息的无奈与脆弱。落梅的描写,既是对春天美好瞬间的怀念,也是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春水无情”的意象,更是加深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然而在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孤独与无奈。最后几句“凭谁诉,寄声传语”,表现出一种无处倾诉的孤独感,这种情感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整首词在优雅的语言中,透出浓浓的感伤与哲思,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沉思,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轻微的雷声在耳边响起,伴随着春雨,但雨却无法保护春天的到来,暗示着春天的脆弱。
  • “落梅如许,吹尽墙边去”:梅花的花瓣随风飘散,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一去不复返。
  • “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春水泛滥,无情地阻断了通向溪南的道路,表现了春天的无情与现实的无奈。
  • “凭谁诉,寄声传语”:表达了无处倾诉的孤独感,似乎连声音与传递的信息都无法被理解,增添了诗的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水比作无情的存在,突显了自然的冷酷。
  • 拟人:赋予春水无情的特性,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如“隐隐轻雷,雨声不受”展现了诗词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写春水、梅花等意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雷:象征着希望与变化的前兆。
  • 落梅:象征着美好与短暂。
  • 春水: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隐隐轻雷”是为了表现什么情感?

    • A. 期待春天的到来
    • B. 对雷雨的恐惧
    • C. 对夏天的怀念
    • D. 对秋天的思索
  2. “春水无情”中的“无情”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自然的冷酷
    • C. 诗人的孤独
    • D. 朋友的离去
  3. 诗中“凭谁诉”的意思是?

    • A. 向谁倾诉
    • B. 向谁求助
    • C. 向谁学习
    • D. 向谁问路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常常呈现出对春天的描写,但辛弃疾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