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

时间: 2024-12-27 10:23:59

东夷仍小丑,南仲已专征。

部落哀刘石,崩奔怯楚荆。

况闻蒙面众,皆有反戈情。

一举清江汉,河难靖九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夷仍小丑,南仲已专征。
部落哀刘石,崩奔怯楚荆。
况闻蒙面众,皆有反戈情。
一举清江汉,河难靖九京。

白话文翻译:

东夷仍像个小丑,南仲已经专门负责征讨。
部落对刘石感到悲哀,纷纷逃离,畏惧楚国和荆国。
更何况听说蒙面的人们,大家都有反叛的心情。
一旦清除江汉,河流就能安定九京。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夷:古代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常被视为“蛮夷”之类的外族。
  • 南仲:指南方的将领或统治者,可能指特定的历史人物。
  • 刘石:可能是指东汉末年名将刘备的部下或相关历史人物。
  • 崩奔:形容逃跑的情景,逃离战乱。
  • 蒙面众:指那些隐藏身份的反叛者。
  • 反戈情:指对抗和反叛的情绪。

典故解析:

  • 刘石:历史上可能指刘备时期的某位将领。
  • 楚荆:楚国和荆国,历史上与汉朝对抗的地方势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孚远是明代诗人,其生平资料相对有限,但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东夷、南仲、刘石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乱世的深切感受。诗歌开头用“东夷仍小丑”来形容东夷的无能和无足轻重,随即引入南仲的征战,暗示南方势力的强大与对北方的威胁。接着,诗人提到部落对刘石的悲哀,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苦痛与混乱。最后两句则在描绘反叛者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望,传达出希望能够平定动乱,恢复国家安宁的愿望。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战乱中的人民苦难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夷仍小丑:表达了对东夷的轻蔑,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毫无作用。
  2. 南仲已专征:南方的军队已经开始专门征讨,暗示了南方势力的强大。
  3. 部落哀刘石:部落因刘石的失败而感到哀痛,反映出战争的惨烈。
  4. 崩奔怯楚荆:部落因战乱而逃窜,表现出对楚国和荆国的恐惧。
  5. 况闻蒙面众:提到那些隐藏身份的反叛者,暗示内部不安。
  6. 皆有反戈情:反映出人民的反抗情绪。
  7. 一举清江汉:表达了希望一举消灭敌人的愿望。
  8. 河难靖九京:希望能够恢复国家的安宁与稳定。

修辞手法:

  • 对比:东夷与南仲的对比,显示出南方强势的军事态势。
  • 暗喻:将东夷比作小丑,暗示他们的无能和不堪。
  • 象征:江汉与九京的象征,代表国家的安宁与未来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深刻揭示了战乱中的人民苦难,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求,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夷:象征外族的威胁与无能。
  • 南仲: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
  • 刘石:象征领袖在战乱中的悲剧。
  • 蒙面众:象征反叛与不安。
  • 江汉:象征国家的安宁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夷仍小丑”是指: A. 东方的人民
    B. 东方的少数民族
    C. 无能之辈
    D. 强大的敌人

  2. “南仲已专征”的意思是: A. 南方的军队开始征讨
    B. 南方的人们生活安逸
    C. 南方与北方的对抗
    D. 南方的文化繁荣

  3. 诗中提到的“蒙面众”代表: A. 隐藏身份的反叛者
    B. 普通百姓
    C. 外交使者
    D. 战士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徐孚远的《东夷》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乱世中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但徐的诗更侧重于对外族的描写,杜的诗则更强调内忧外患的困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