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时间: 2024-09-19 21:30:24

颁条京辅近吾君,政术高于召信臣。

道服日斜披鹤氅,药畦春暖步龙鳞。

归朝莫指三年调,化俗应苏一郡人。

愿作淮阳去思颂,与君刊石慰陈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作者: 王禹偁

颁条京辅近吾君,
政术高于召信臣。
道服日斜披鹤氅,
药畦春暖步龙鳞。
归朝莫指三年调,
化俗应苏一郡人。
愿作淮阳去思颂,
与君刊石慰陈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在京城为官的自豪,以及对乡土的思念与关怀。诗人提到自己受到朝廷的重用,政务能力超过了召信臣(古代宰相)。他身着道服,日落时分披上鹤氅,春天温暖时走在药畦上,仿佛是在描绘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归朝时不要再提三年的调任,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乡土的风俗,让乡亲们都能得到好处。最后,他希望能在淮阳留下思念的颂歌,与君共同为陈州的百姓刊刻石碑以示安慰。

注释:

字词注释

  • 颁条:指朝廷的命令或任命。
  • 京辅:指京城的辅助官员。
  • 道服:道士的服装,这里指的是一种清雅的服饰。
  • 鹤氅:一种像鹤一样的长外衣,象征高雅。
  • 药畦:指种植药材的田地。
  • 龙鳞:象征着身份的高贵,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 化俗:改变风俗习惯。
  • 淮阳:地名,指今河南淮阳。
  • 刊石:刻石,通常指纪念碑。

典故解析

  • 召信臣: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以能干著称,诗人用他来比拟自己的政务才能。
  • 淮阳:古代名郡,文化底蕴深厚,诗人希望在此留下美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字子安,号阮亭,北宋时期的诗人,曾在多地任职,性情耿直,关心民生,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家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 诗作于王禹偁任职期间,正值他在京城仕途上升之时,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民众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律诗的体裁,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京城的生活与职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民众的关怀。开篇通过“颁条京辅”表现出诗人的官职与地位,接着提及“道服日斜披鹤氅”,暗示诗人虽在高位,却未忘本心,展现了他的高洁与清雅。转而提到“药畦春暖”,则真实地描绘了乡村的生机与温暖,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

后半部分的“归朝莫指三年调”,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渴望,诗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化解乡民的困苦。在结尾处,诗人表达了愿意为故乡留下美名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颁条京辅近吾君:描述自己受到朝廷的重用,表达对君主的忠诚。
  2. 政术高于召信臣:强调自己的政务能力,显示自信。
  3. 道服日斜披鹤氅:描绘闲适的生活状态,体现高雅情趣。
  4. 药畦春暖步龙鳞:乡村的生机与温暖,反映对故乡的向往。
  5. 归朝莫指三年调:不愿再提调任,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6. 化俗应苏一郡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地方风俗。
  7. 愿作淮阳去思颂:渴望在故乡留下美好的记忆。
  8. 与君刊石慰陈民:愿意为民众做点实事,以安慰他们。

修辞手法

  • 比喻:“龙鳞”比喻身份与地位。
  • 对仗:“归朝莫指三年调,化俗应苏一郡人”,形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和对民众的关怀,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生活的渴望和为民服务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服”:象征清高。
  • “鹤氅”:象征高雅与超脱。
  • “药畦”:代表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颁条京辅”中的“京辅”指什么? a) 乡村
    b) 京城的辅助官员
    c) 皇帝

  2. 诗中提到的“召信臣”是指? a) 一位著名的宰相
    b) 一位农民
    c) 一位书生

  3.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改变乡土的风俗? a) 政治手段
    b) 个人努力
    c) 外部帮助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民生的关注。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现对友人的离别与对故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王禹偁的《和陈州田舍人留别》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禹偁更多的是对乡土民生的关怀,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