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憎窈窕教无子,
天为妖娆不与香。
尽日含毫难比兴,
花中应是卫庄姜。
白话文翻译:
春天恨怜那窈窕的女子,却不能给予她子嗣;
天上妖娆的景色,也不愿意与香气相伴。
整日提笔写作却难以兴致勃勃,
花中应是卫庄姜的身影。
注释:
- 窈窕:形容女子体态优美。这一词汇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美女。
- 教无子:意指希望与生育的无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又无法实现。
- 妖娆:形容姿态美丽而动人,常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 含毫:指提笔写字,含有书法的意思。
- 卫庄姜:卫庄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美丽的女性,出自《红楼梦》和《古文观止》等作品。
典故解析:
“卫庄姜”来源于古代文献,传说中她是一位美丽的女性,因其聪慧和美丽而受到赞美。这一形象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象征着美丽与智慧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公元1015年-1080年),字子明,号半山,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生于南宋。王禹偁的诗风清新脱俗,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海仙花诗》创作于王禹偁的晚年,正值政治动荡和个人仕途不顺之时。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海仙花诗》以春天和美丽女子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首联“春憎窈窕教无子”通过春天的拟人化,表现出对美丽女子的怜惜,暗示着人生的遗憾与无奈。接着“天为妖娆不与香”,则表达了自然界的美丽却对人类的情感冷漠,形成了对比,突显出孤独感。后两联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尽管诗人整日想要书写,却难以找到灵感,反映出创作的枯竭与无奈。“花中应是卫庄姜”则是一种寄托,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望,尽管现实中难以实现。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王禹偁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憎窈窕教无子:春天对美丽女子的怜惜,反映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却无能为力。
- 天为妖娆不与香:自然的美丽却不愿与人分享香气,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 尽日含毫难比兴:整日提笔写作,却难以产生灵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挫折感。
- 花中应是卫庄姜:以卫庄姜作为象征,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和自然拟人化,使诗歌更具情感。
- 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工整对仗,使诗歌更有韵律感。
- 象征:卫庄姜象征美丽与智慧,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无奈追求,反映了诗人在生活和创作中的孤独与挫折感。通过对自然与女性美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然而在此诗中表现出无奈。
- 窈窕女子:象征美丽与理想,但无法实现的遗憾。
- 妖娆:自然的美丽,象征诗人内心的渴望。
- 卫庄姜:代表智慧与美丽的结合,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禹偁的《海仙花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热爱
B. 对美好事物的无奈追求
C. 对自然的赞美 -
“卫庄姜”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与智慧
C. 权力 -
诗中的“天为妖娆不与香”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的隔阂
B. 春天的温暖
C. 在创作中的灵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禹偁 vs. 李清照
- 王禹偁的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女性的美丽,表达对理想的无奈追求;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深邃与细腻,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文观止》
- 《王禹偁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