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
时间: 2024-09-19 21:30: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
作者: 王禹偁 〔宋代〕
金銮失职下蓬瀛,
也向淮边领郡城。
堆案簿书为俗吏,
满楼山色负吟情。
庐江地近音尘断,
何逊诗来格调清。
未得樽前一开口,
可怜心绪独摇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仕途困境的感慨与对友人李学士的思念。开头两句提到自己因失职而退居蓬瀛,并且被调往淮边的郡城,似乎感到了一种失落与无奈。接着,诗人自嘲成为了平庸的官吏,虽然身处山色之美,却无法抒发心中的情感。接下来的几句则提到庐江的音信断绝,想念何逊的诗歌清雅。最后,诗人感叹自己未能在酒樽前开口,心中的情绪只能孤独地摇晃着。
注释:
- 金銮:这里指的是皇帝的宝座,象征着官场的权势与荣耀。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此处指代隐居生活。
- 郡城:地方行政单位的首府,诗人在这里任职。
- 案簿书:指日常的工作文书,暗示诗人工作繁忙而无趣。
- 庐江:古地名,诗人在这里与友人通信,音信中断。
- 何逊:指汉代诗人何逊,以其诗歌清新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约999年-1070年),字子奭,号雪溪,宋代诗人,官至知州。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王禹偁因失职而被调任郡城时写的,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失望与对朋友的思念。诗中透出对官场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透过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以“金銮失职下蓬瀛”写自身失意,沉浸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中,显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接着,诗人自嘲成为“俗吏”,用“堆案簿书”来比喻日复一日的繁琐事务,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无奈。
诗中“满楼山色负吟情”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处美丽的自然中却无法吟唱的矛盾,体现了心灵的困境。“庐江地近音尘断”一句则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渴望与思念,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离感。最后的“可怜心绪独摇旌”则是对孤独心情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銮失职下蓬瀛:失去官职,退隐于蓬瀛山水之中,表现了失落感。
- 也向淮边领郡城:调任到淮边的郡城,暗示了身不由己,命运的无奈。
- 堆案簿书为俗吏:沉迷于日常繁琐的工作,感到自己变得平庸无趣。
- 满楼山色负吟情:虽然环境美丽,却无法吟诵,体现了诗人的抑郁。
- 庐江地近音尘断:地理接近,却没有音信,表达友人间的疏远。
- 何逊诗来格调清:怀念何逊的诗歌,感慨其清雅与高洁。
- 未得樽前一开口:即使在酒桌上也无法倾诉,表现了孤独感。
- 可怜心绪独摇旌:心绪摇摆不定,令人感到可怜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銮失职”与“庐江地近”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繁琐的工作比作“堆案簿书”,形象生动。
- 夸张:夸大心绪的孤独感,如“独摇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失落与对友人的思念,揭示了人生在职场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反映了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銮:象征权力与地位。
- 蓬瀛:隐喻理想的生活状态。
- 郡城:代表现实的官场生活。
- 山色: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 樽:象征社交与表达情感的场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銮失职”中的“金銮”指什么?
- A. 皇帝的宝座
- B. 书籍
- C. 诗人的名字
- D. 一种乐器
-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仕途的无奈与人际关系的疏远
- C. 对饮酒的喜爱
- D. 对历史的追溯
-
“可怜心绪独摇旌”中的“摇旌”有什么含义?
- A. 舞动的旗帜
- B. 诗人的心情摇摆不定
- C. 酒杯的摇晃
- D. 美丽的风景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反映思乡之情,与本诗主题相近。
- 《登高》 by 杜甫:表达对人生的感慨,风格类似。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隔阂,风格清新,主题相似。
- 李白《将进酒》:表现饮酒与豪放,情感基调虽不同,但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禹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