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时间: 2025-01-04 11:27:22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牡丹
作者: 苏轼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牡丹花的欣赏与思考。花儿开得好,但担心数量稀少;若是花盛开,是否就能信任其品质呢?在我眼中,尚未见到四十枝,然而每一枝都大得像斗一样。

注释:

  • 花好长患稀:花开得好,但数量却少,暗含对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心理。
  • 花多信佳否:数量多是否就意味着品质好,提出了对花卉的一种质疑。
  • 未有四十枝:指的是目前所见的牡丹数量没有达到四十枝。
  • 枝枝大如斗:每一枝的花朵都大得像斗,形象地描绘了花的丰盛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不仅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也在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苏轼的诗风豪放,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牡丹》作于北宋时期,正值苏轼政治生涯的波折与个人生活的起伏之中。牡丹作为国花,象征着富贵与繁荣,苏轼通过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思考。

诗歌鉴赏:

《牡丹》是苏轼对牡丹花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花好长患稀”,表达了对牡丹花的赞美,同时又隐含了对数量不足的忧虑,显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接下来的“花多信佳否”,则是对美与数量之间关系的质疑,反映了苏轼对事物表象与内涵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既有对牡丹的赞美,也有对现实情况的反思。苏轼用“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来形容牡丹的丰盛,既是对美的直观描绘,也是对数量的感慨。通过简单的句子,苏轼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与思维,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好长患稀”:花儿开得美丽,然而数量却显得少,这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担忧。
  • “花多信佳否”:数量多了,是否就代表品质也好呢?这里提出了对价值判断的思考。
  • “未有四十枝”:作者所见的牡丹数量不足四十枝,暗示了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 “枝枝大如斗”:每一枝的花都大得像斗,强调了花的丰盛与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斗”比喻花的大小,形象生动。
  • 对仗: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美的追求与思考,揭示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繁荣,代表着美好与幸福。
  • :象征丰盛与数量,强调了花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是否数量多就意味着品质好?
    A. 是
    B. 否

  2. 诗中“枝枝大如斗”是用来形容什么?
    A. 花的颜色
    B. 花的大小

  3. 苏轼对牡丹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喜爱与忧虑并存
    B. 完全喜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清平调》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的《清平调》同样描绘了花的美丽,但更多地展现了对女性的赞美;而苏轼的《牡丹》则集中在对花的内心思考与哲理探讨上,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通过以上的解析和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牡丹》这首诗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