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
绿蒲眠蓐软,白木枕头弯。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
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
白话文翻译:
红日正半悬在山头,柴门轻轻关闭。
绿蒲草铺成的软垫上,白木制的枕头微微弯曲。
松树下的月光早已洒下,溪水上的云彩却尚未归还。
漫长的清夜梦境,似乎不愿来到人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红日:指朝阳或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一天的开始或结束。
- 柴门:用柴木搭建的门,通常用在乡村,暗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 绿蒲:指一种水边植物,象征着自然的柔和与宁静。
- 蓐:指铺垫的草席或垫子,代表舒适的生活。
- 松月:松树下的月光,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 溪云:溪水上方的云彩,代表了游离与飘逸的意象。
- 迢迢:形容遥远、漫长的样子,表达梦境的无尽。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清珙,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展示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对清幽山水的感怀之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心灵的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面。开篇“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描绘了日出时分,乡村的宁静生活,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柴门的关闭,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切喧嚣与纷扰都被隔绝在外,剩下的只是自然的安静和内心的平和。
接下来的“绿蒲眠蓐软,白木枕头弯”则通过细致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柔软舒适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身心放松的感觉。诗人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感受着自然的美好与恬淡,这种状态似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与向往。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则展示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月光照耀在松树上,溪水的云彩尚未归来,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最后一句“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将诗人的梦境与现实的距离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诗人在梦中寻求一种更深的宁静与归属感,却又被现实所束缚。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日半衔山:日头刚升起,半边挂在山头,暗示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 柴门便掩关:柴门轻轻关闭,营造出一种隐秘的生活环境。
- 绿蒲眠蓐软:绿蒲草编成的垫子柔软舒适,表现生活的惬意。
- 白木枕头弯:简单的白木枕头微微弯曲,增加了生活的真实感。
- 松月来先照:松树下的月光洒下,象征着自然的温柔。
- 溪云出未还:溪水上的云彩尚未归来,表现了时光的流动与变幻。
- 迢迢清夜梦:梦境漫长而遥远,暗示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不肯到人间:梦境不愿回归现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红日半衔山”比喻清晨的景象,生动形象。
- 拟人:将梦境“拒绝”到人间,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上下句之间保持结构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间现实的逃避,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日: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柴门:代表着乡村的朴素生活。
- 绿蒲:象征着自然的柔和与宁静。
- 松月:象征着安宁的夜晚与亲近自然的心境。
- 溪云:代表着变化与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时间是哪个时刻?
- A. 早晨
- B. 正午
- C. 黄昏
- D. 夜晚
-
“迢迢清夜梦”的意思是?
- A. 梦境很短
- B. 梦境很遥远
- C. 梦境很清晰
- D. 梦境很模糊
-
诗中提到的“柴门”象征着什么?
- A. 城市的繁华
- B. 乡村的朴素
- C. 自然的野性
- D. 生活的喧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清珙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逃避。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