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给事伤牛尚书》
时间: 2025-01-01 11:25:3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许给事伤牛尚书
作者: 刘斌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名臣不世出,百工之所求。
况乃非常器,遭逢兴运秋。
符彩照千里,铨衡综九流。
经纶资百物,樽俎寄皇猷。
韶濩倾复理,典礼紊还修。
虽贞栋梁任,兼好艺文游。
伫闻和鼎实,行当奉介丘。
高衢翻税驾,阅水遽迁舟。
传呼更何日,曳履闻无由。
归魂藐修路,征棹舣邗沟。
林薄长风惨,江上寒云愁。
夜台终不曙,遗芳徒自留。
白话文翻译:
优秀的臣子不常出现,正是各行各业所追求的。
更何况他是非常杰出的人物,恰逢国家兴盛的时节。
他的才华照耀千里,能干的才能汇聚九流之中。
治理国家的才能为百物服务,酒宴之中寄托着皇帝的旨意。
韶光和濩水倾斜着道理,典章礼仪也在不断修整。
尽管他是栋梁之材,仍然喜欢文艺和游乐。
我期待着和平的鼎盛时光,理应向介丘致敬。
高路翻转,车驾税收,水上船只匆匆移动。
传呼的日子何时到来,拖着鞋子却无处可去。
归来的灵魂渺小地走在修路上,船只停靠在邗沟。
林间微风凄凉,江上寒云让人忧愁。
夜台终究没有曙光,留下的芬芳徒然自留。
注释:
- 名臣不世出: 杰出的臣子难得一见。
- 百工之所求: 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寻求这样的人才。
- 符彩: 代表着天子的权威与荣耀。
- 铨衡: 指的是考核与评判的标准。
- 韶濩: 指的是美好的时光与事理。
- 和鼎实: 比喻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典故解析:
此诗借用古代对臣子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杰出人才的渴望。提到的“和鼎”象征着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斌,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相继涌现的时代,其诗歌风格多样,常以感慨时局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政治动荡与人才缺乏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杰出人才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的急切需要。
诗歌鉴赏:
《和许给事伤牛尚书》是刘斌对优秀人才的追思与赞美之作,诗中通过对名臣的描绘,反映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对人才的渴望。诗的开头便引出主题,强调名臣的稀缺,接着通过“符彩照千里”、“铨衡综九流”等意象,展示出理想政治的光辉与美好。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忧愁,尤其是“夜台终不曙,遗芳徒自留”一句,描绘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失落与惆怅。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其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臣不世出,百工之所求。
表达了优秀人才的稀缺性,强调社会各界对贤能的渴求。 - 况乃非常器,遭逢兴运秋。
提到的杰出人才更是难得一见,恰逢国家兴盛的时机。 - 符彩照千里,铨衡综九流。
通过权威的象征与多元的才能相结合,表达出治理的理想。 - 伫闻和鼎实,行当奉介丘。
期待和谐的政治局面,渴望能够尊重与崇尚贤者。
修辞手法:
- 运用了比喻,如“和鼎”象征着国家的安定。
- 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名臣的赞美为主线,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以及对人才缺失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名臣: 代表着理想中的统治者,象征着政治的明智与公正。
- 符彩: 代表权力与荣耀,显示出理想政治的光辉。
- 夜台: 预示着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带来忧愁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名臣”代表什么?
- A. 普通百姓
- B. 杰出的人才
- C. 武将
-
“夜台终不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失落
- C. 快乐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刘斌更侧重于对人才的渴望与赞美,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