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虚坛上,绛节霓旌相向,引真仙。
玉佩摇蟾影,金炉袅麝烟。
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
欲留难得住,却归天。
白话文翻译
在虚无缥缈的坛上,红色的节旗和彩虹般的旌旗迎风飘扬,引来真正的仙人。
玉佩轻轻摇动,映出蟾蜍的影子;金炉中袅袅升起麝香的烟雾。
露水浓重,霜湿了衣襟,微风紧迫,使羽衣飘动不定。
想要留住这一刻,却又不得不回归天际。
注释
- 步虚坛:道教中一种修炼的场所,象征着超凡脱俗。
- 绛节霓旌:绛色的节旗与霓彩的旌旗,象征着美丽的景象与神秘的气氛。
- 玉佩:一种装饰物,古代常用于身份的象征。
- 蟾影:蟾蜍的影子,可能暗指月亮或与月亮有关的意象。
- 金炉:道教的香炉,象征着神秘、修炼和祭祀。
- 麝烟:麝香的烟雾,常用来表示香气弥漫。
- 露浓霜简湿:描绘早晨露水和霜湿的感觉,传达出清冷的氛围。
- 羽衣:道教仙人的服装,轻盈飘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鹿虔扆(公元709-约786年),字子美,号虔扆,晚唐诗人,擅长于五言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以道教文化为题材,追求超然的境界与心灵的自由。
创作背景
《女冠子 其二》写于唐代,正值道教盛行之际,反映了诗人对道教文化和超凡境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难以留住美好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女冠子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神秘与灵动的画面。诗人以“步虚坛”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于凡尘的场所,仿佛置身于仙界之中。诗中“绛节霓旌”与“引真仙”的描绘,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庄重与神秘,旗帜的颜色和样式不仅让人感受到视觉的美感,也象征着一种清雅的精神追求。
接着,诗人通过“玉佩摇蟾影”与“金炉袅麝烟”的描写,创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玉佩的轻摇与蟾影的轻灵相映成趣,金炉中的麝烟袅袅升起,带来一种恬静而又神秘的感觉。此时,读者在诗人的引导下,仿佛可以感受到那微妙的香气与灵气。
而后半部分的“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则带来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脆弱,露水和霜的湿润、风的紧促,都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欲留难得住,却归天”,更是道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瞬间的留恋与无奈,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情感上细腻,且蕴含了浓厚的道教文化,体现了鹿虔扆对生命和超凡境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虚坛上:描绘诗人身处于一个虚幻的道教坛上,暗示要达到超脱的境界。
- 绛节霓旌相向,引真仙:旗帜迎风而舞,吸引了真正的仙人,表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玉佩摇蟾影,金炉袅麝烟:通过玉佩的摇动与金炉的烟雾,营造出一种仙气氤氲的感觉。
- 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自然界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与生命的脆弱。
- 欲留难得住,却归天: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与无奈,最终归于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佩摇蟾影”比作一种轻灵与神秘,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将风的紧促与羽衣的飘动赋予了生命,呈现出动态之美。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超凡境界的向往、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步虚坛:象征修炼与超然的空间。
- 绛节霓旌:象征神秘与美丽的景象。
- 玉佩:象征身份与灵性。
- 金炉:象征祭祀与灵气的源泉。
- 羽衣:象征道教仙人的飘逸与超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步虚坛”指的是:
- A. 现实中的寺庙
- B. 道教的修炼场所
- C. 诗人的家乡
- D. 一种乐器
-
诗中的“露浓霜简湿”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温暖的阳光
- B. 清晨的寒冷
- C. 夏天的炎热
- D. 秋天的落叶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别人的羡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 《月夜忆舍弟》:杜甫对亲情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同样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孤独感,风格上更为豪放。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展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情感基调更为柔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鹿虔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