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炊皂径》

时间: 2025-01-19 19:48:27

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

行穿崖石古,蹈破藓花斑。

绿语莺边柳,青眼水底山。

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
行穿崖石古,蹈破藓花斑。
绿语莺边柳,青眼水底山。
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

白话文翻译:

我问路的人不多,开车走了半天。
穿过古老的崖石,踩着斑驳的苔藓花。
绿柳边莺鸟啼唱,水底青山映照。
人家难道没有地方?为何偏要住在小溪湾?

注释:

字词注释:

  • 问路无多子:问路的人不多,"子"在这里指人。
  • 驱车:开车。
  • 崖石:悬崖和石头。
  • 蹈破:踩破。
  • 藓花:苔藓上的花。
  • 绿语:绿色的声音,指鸟鸣。
  • 青眼:水面映照的青色。
  • 人家岂无地:人家难道没有地方吗?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特别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居环境,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山水诗和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农村的生活和自然的美景,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晨炊皂径》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和人居环境,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晨炊皂径》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居环境的诗,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间小路,路上行人稀少,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接下来的“行穿崖石古,蹈破藓花斑”,展现了路途的艰辛与自然的美丽,古老的崖石和斑驳的苔藓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绿语莺边柳,青眼水底山”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春日的生机,柳树旁的莺鸟啼鸣,清澈的水面倒映着青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诗的最后两句“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则引发了对人居选择的思考,诗人通过质问,表达了对乡村居住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具体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问路无多子:通过问路,反映出环境宁静,行人稀少。
  2. 驱车半日间:描述了诗人开车行驶的时间,强调了路途的遥远。
  3. 行穿崖石古:古老的崖石,象征着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4. 蹈破藓花斑:细腻的描写自然景观,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5. 绿语莺边柳: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6. 青眼水底山:水的清澈与山的倒影,象征着清新与自然之美。
  7. 人家岂无地:通过质问,引发对居住选择的思考。
  8. 争住小溪湾:强调了人们对小溪湾这一自然环境的偏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语”比喻鸟鸣声,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点,使诗更具亲切感。
  • 对仗:如“绿语莺边柳,青眼水底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居环境的思考。通过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崖石:象征历史与自然,表现出环境的古老与厚重。
  • :春天生机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柔美和生命的象征,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 溪湾:寓意着宁静与和谐的环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问路无多子”意指什么? A. 行人很多
    B. 行人稀少
    C. 诗人迷路

  2. 诗的最后一句“争住小溪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满足
    C. 疑惑

  3.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A. 行穿崖石古
    B. 绿语莺边柳
    C. 人家岂无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与杨万里的《晨炊皂径》相比,王维的作品更为沉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哲理思考,而杨万里的作品则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