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柴步寺》

时间: 2025-01-01 14:15:48

野寺隔疏樾,远舟见深殿。

独径通绝崖,长萦度微线。

曩游携重弱,攀岸已震眩。

前瞻足未到,下窥意先转。

朝来经云根,尘思起清羡。

野夫三二辈,走过疾於箭。

俛仰二十年,今老怀昔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柴步寺
(作者:杨万里)

野寺隔疏樾,
远舟见深殿。
独径通绝崖,
长萦度微线。
曩游携重弱,
攀岸已震眩。
前瞻足未到,
下窥意先转。
朝来经云根,
尘思起清羡。
野夫三二辈,
走过疾於箭。
俛仰二十年,
今老怀昔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舟行至柴步寺时的所见所感。远处的寺庙被稀疏的树荫隔开,远船上隐约可见深邃的殿堂。独自一条小路通往陡峭的悬崖,缠绕着细微的线条。回忆往昔,自己带着年幼的身躯来此游玩,如今已因攀爬而感到眩晕。向前眺望,脚步尚未抵达,心思却已经提前转动。今晨来此,听到经文的根源,尘世的思虑涌起了清新的羡慕。几位乡野的年轻人,跑过来如箭般迅速。俯仰之间,二十年过去,如今已老,却怀念当年健壮的自己。

注释

  • 疏樾:稀疏的树荫。
  • 深殿:寺庙中深邃的殿堂。
  • 绝崖:陡峭的悬崖。
  • 长萦:长长地缠绕。
  • 曩游:之前的游玩。
  • 震眩:因攀爬而感到眩晕。
  • 经云根:佛教经典的根本。
  • 尘思:世俗的思虑。
  • 野夫:乡村的年轻人。
  • 疾於箭:比箭还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之时,诗人在舟行至柴步寺时,回忆往昔,感慨时光流逝,身体的变化与心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舟过柴步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通过描绘远处的寺庙和稀疏的树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境,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接着,诗人写道“独径通绝崖”,独自攀爬的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险峻,也暗示了人生之路的艰难。

在该诗中,杨万里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虚弱与当年的健壮形成鲜明对比,带来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尤其是“朝来经云根,尘思起清羡”一句,表现了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清净心境的向往与内心的挣扎。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怀旧与哲思,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透过自然的景象,诗人不仅表达了自我情感的波动,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寺隔疏樾:远离尘嚣的野外寺庙在稀疏的树荫后,营造出一幅宁静的画面。
  • 远舟见深殿:远处的船只映衬出深邃的寺庙,表现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 独径通绝崖:独自一条小路通向陡峭的悬崖,象征着人生的孤独与挑战。
  • 长萦度微线:细小的线条在空中缠绕,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曩游携重弱:回忆往昔,携带着年幼的身体,表现出对青春的怀念。
  • 攀岸已震眩:攀爬的过程令作者感到眩晕,象征着生活的沉重与疲惫。
  • 前瞻足未到:向前眺望,脚步尚未抵达,预示着未来的不可知。
  • 下窥意先转:目光向下看去,心思却早已转动,表现出心境的复杂。
  • 朝来经云根:今晨听到佛经,唤起对清净的向往。
  • 尘思起清羡:世俗的思虑中滋生出对清净的羡慕。
  • 野夫三二辈:几个乡间年轻人快速路过,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朝气。
  • 走过疾於箭:他们奔跑的速度如箭般迅疾,象征着年轻的活力。
  • 俛仰二十年:在岁月的流逝中,俯仰之间已过去二十年。
  • 今老怀昔健:如今已老,怀念当年健壮的自己,表达出对青春的怀念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与寺庙的远近比作人生的距离,构建了诗的情感基调。
  • 对仗:诗中各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流逝的怀念,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着宁静与心灵的归宿。
  • :代表着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探索。
  • :象征着人生的险阻与挑战。
  • 云根:佛教文化的象征,代表了内心的清净与觉悟。
  • 野夫:乡间年轻人的象征,表现出生命的朝气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疏樾”指的是:

    • A. 稠密的树荫
    • B. 稀疏的树荫
    • C. 没有树荫
    • D. 绿色的草地
  2. 诗人通过“曩游携重弱”表达了什么?

    • A. 对年幼时光的怀念
    • B. 对年轻人的羡慕
    • C. 对寺庙的赞美
    • D. 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3. 诗中提到的“尘思起清羡”主要表达了:

    • A. 对世俗的厌倦
    • B. 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年轻人的批评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往的思念。
  • 《登高》(杜甫):描绘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舟过柴步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侧重于对过去的怀念,后者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舟过柴步寺》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