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定过垂虹亭》

时间: 2025-01-19 19:57:06

松江未过不胜愁,过了垂虹百不忧。

忽见石湖山上塔,定知塔背是苏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江未过不胜愁,
过了垂虹百不忧。
忽见石湖山上塔,
定知塔背是苏州。

白话文翻译:

在未到松江的时候我心中满是愁苦,一旦经过了垂虹亭,心中便毫无忧愁。忽然看到石湖山上的塔,定知道塔的背后是苏州。

注释:

  • 松江:指松江地区,今属上海,是江南的一个水乡城市。
  • 垂虹亭:亭名,意指亭子的形状像悬挂的彩虹,寓意优美。
  • 石湖:地名,指的是苏州的一处风景名胜。
  • :这里指的是石湖山上的某座塔,可能是著名的景点。
  • 苏州:古城,以园林闻名,文化底蕴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咏物和抒情诗。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游历苏州期间,表达了他对松江与苏州的感受,展现了他在旅途中的愁苦与释然,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风定过垂虹亭》是一首描绘旅途心情的诗,通过简单的四句,展现了诗人从愁苦到豁达的心路历程。诗的开头“松江未过不胜愁”点明了诗人初到松江时的忧虑,可能是对即将到来的旅途的不安,或者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接着“过了垂虹百不忧”,则表现出当他经过垂虹亭后,心中的忧愁便烟消云散,似乎是自然的风光给他带来了心灵的解脱。

第三句“忽见石湖山上塔”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美好景象,石湖山上的塔让他重新找到了归属感与快乐。最后一句“定知塔背是苏州”,不仅是地理的指向,也象征着他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和认同。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出诗人对景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内心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与自然产生了共鸣,体现了宋代文人重视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江未过不胜愁:在还没有到达松江之前,心中充满了忧愁。
  2. 过了垂虹百不忧:一旦经过了垂虹亭,心中所有的忧愁都消失了。
  3. 忽见石湖山上塔:突然看见了石湖山上的塔,带来了新的感受。
  4. 定知塔背是苏州:可以确定塔的背后就是苏州,感受到归属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未过”与“过了”,“不胜愁”与“百不忧”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比效果。
  • 隐喻:通过“塔”象征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意象:松江、垂虹亭、石湖山等意象交织,体现了旅行的主题。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人在旅途中的情感变化,由忧愁到轻松,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江:象征旅程的开始,带来愁苦。
  • 垂虹亭:象征转折点,心境的变化。
  • 石湖山: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观,带来心灵的慰藉。
  • :象征着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连接着诗人与苏州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松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旅行的终点
    • B. 旅行的开始,带来愁苦
    • C. 自然风光
  2. 过了垂虹亭后,诗人的心情如何变化?

    • A. 依然忧愁
    • B. 感到轻松
    • C. 充满恐惧
  3. 诗中的塔象征什么?

    • A. 诗人对历史的敬畏
    • B. 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C. 自然的威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此诗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奔放,而杨万里则更显细腻与柔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