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献甫》
时间: 2025-01-04 09:16: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李献甫
梅尧臣
何言自我去,眼前一似空。
城中岂无人,过目犹飞虫。
又厌尘事多,枳棘生胸中。
安知秋江水,净碧如磨铜。
尚恨有世累,不及垂钓翁。
望望当速来,止琴视孤鸿。
白话文翻译:
我何必说自己要离去,眼前的景象似乎变得空旷。
城中难道就没有人吗?只是过目而已,如同飞虫一般。
我又厌烦尘世的琐事,心中如同生满了枳棘。
怎么能知道秋天的江水,清澈得像磨过的铜一样。
我仍然怨恨世间的羁绊,无法比得上那垂钓的老翁。
盼望你能快些来,我独坐在琴前,目视孤鸿。
注释:
- 何言:何必说。
- 自我去:我自己离去。
- 一似空:一片空旷,形容心境的空虚。
- 城中岂无人:城中难道就没有人吗?
- 过目犹飞虫:形容对事物的淡漠与无情。
- 又厌尘事多:又厌倦世间的琐事很多。
- 枳棘:枳棘是一种带刺的植物,象征烦恼。
- 安知:怎么能知道。
- 净碧如磨铜:形容江水清澈如碧铜。
- 尚恨有世累:仍然怨恨世间的牵绊。
- 不及垂钓翁:不如那位垂钓的老翁无忧。
- 望望当速来:期待你快点到来。
- 止琴视孤鸿:独坐琴前,目视孤独的鸿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与友人李献甫之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事烦扰的厌倦,渴望闲适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
《寄李献甫》是一首表达思友之情与内心烦恼的诗。诗的开头通过“何言自我去”的设问,引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空虚和无奈。接着,通过对城中人烟稀少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无奈与厌倦。诗中提到“枳棘生胸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心中烦恼的滋生,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所带来的压迫感。
而后,诗人转而描绘秋江的景象,清澈如磨铜的水面,反衬出自己的心境,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渴望的超脱。接下来的“尚恨有世累”,更是直接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彷佛渴望成为“垂钓翁”,在自然中寻得一份安宁。
最后以对友人的期盼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梅尧臣高远的情怀与豁达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何言自我去”意指自己何必说要离去,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 “眼前一似空”形容眼前的景象空旷,内心孤寂。
- “城中岂无人”反问城中难道没有人,显得孤独。
- “过目犹飞虫”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飞虫般短暂。
- “又厌尘事多”表达对世俗琐事的厌倦。
- “枳棘生胸中”用枳棘象征内心的烦恼。
- “安知秋江水”引入自然景象,反衬内心的渴望。
- “净碧如磨铜”描绘江水的清澈,心境的理想化。
- “尚恨有世累”表现对世俗牵绊的不满。
- “不及垂钓翁”渴望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
- “望望当速来”期待友人的到来。
- “止琴视孤鸿”表达孤独的情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过目犹飞虫”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短暂。
- 象征:枳棘象征烦恼;江水象征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尚恨有世累”与“不及垂钓翁”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对世俗的厌倦,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孤鸿:象征孤独与自由,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秋江水:象征宁静与清澈,代表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枳棘:象征烦恼与困扰,体现生活中的苦闷。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何言自我去”意指什么?
- A. 我不想走
- B. 说自己要走
- C. 说自己要留
- 诗中“枳棘生胸中”象征着什么?
- A. 快乐
- B. 烦恼
- C. 宁静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厌倦
- B. 向往
- C. 无所谓
- 诗中“何言自我去”意指什么?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亲友的思念。
- 《登高》杜甫: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
-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寄李献甫》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