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兴访萧寺,爽气清如沐。
坐看雨离山,飞阴断平陆。
归途阻夕涨,伫立惊幽独。
曳杖听残钟,却寄僧坊宿。
白话文翻译:
早晨起身去拜访萧寺,清爽的空气仿佛沐浴了一般。坐在这里看雨水从山上流下,乌云在平原上分散。归途被涨水阻挡,站在这里惊讶于这静谧的孤独。拖着拐杖聆听残余的钟声,却决定在僧舍过夜。
注释:
字词注释:
- 晨兴:早晨起床。
- 萧寺:指一座寺庙,可能是诗人所访问的寺庙名。
- 爽气:清新、凉爽的空气。
- 如沐:像沐浴一样,形容清新舒适的感觉。
- 飞阴:云层在空中漂浮,形容阴云的状态。
- 断平陆:形容雨水使得平坦的土地被分割。
- 夕涨:夕阳下水位上涨。
- 伫立:停下脚步,站立不动。
- 惊幽独:惊讶于周围的幽静和孤独。
- 曳杖:拖着手杖,形容慢慢走。
- 残钟:寺庙中敲响的最后一声钟声。
典故解析:
- 访萧寺:在古代,寺庙是文人雅士寻求宁静和灵感的地方,表现了诗人的求道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 雨离山:山水之间的变化,常常在古诗中象征人生的起伏和自然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生卒年不详),北宋诗人,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而生的情景,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晨兴》创作于诗人一次清晨行走的经历中,描绘了晨间的宁静和自然之美,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晨兴》是一首描绘清晨山水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思考。开篇的“晨兴访萧寺”,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萧寺不仅是一个空间的存在,更是诗人内心宁静世界的象征。紧接着的“爽气清如沐”更是通过生动的比喻,传达了清晨空气的清新与舒适,令人仿佛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
诗中的“坐看雨离山,飞阴断平陆”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雨水从山中流淌而下,乌云在空中游弋,形成了动态的自然景象。这里的“飞阴”与“断平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的变化多端,也寓意人生的起伏无常。
而“归途阻夕涨,伫立惊幽独”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静谧展现得淋漓尽致,夕阳下的涨水阻碍了归途,诗人不得不停下脚步,感叹这片刻的宁静。最后一句“曳杖听残钟,却寄僧坊宿”,既是对即将到来的夜晚的接受,也暗示了诗人对僧舍生活的向往,寻求心灵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展现了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兴访萧寺:早晨起床,前往萧寺。
- 爽气清如沐:清新的空气如同沐浴般。
- 坐看雨离山:坐在这里观看雨水从山上流下。
- 飞阴断平陆:乌云在空中飞舞,遮住了平原。
- 归途阻夕涨:回家的路被涨水阻挡。
- 伫立惊幽独:站立在此,惊讶于周围的幽静与孤独。
- 曳杖听残钟:拖着手杖,聆听寺中残余的钟声。
- 却寄僧坊宿:决定在僧舍过夜。
修辞手法:
- 比喻:“爽气清如沐”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清晨的空气。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坐看雨离山,飞阴断平陆”。
- 意象:雨、山、云、钟声等意象交织,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寺:代表着超脱世俗的生活和精神的寄托。
- 雨:象征着生命的滋养和自然的变化。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沉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晨兴”指的是什么时间?
- A. 晚上
- B. 早晨
- C. 下午
-
诗中提到的“飞阴”是指?
- A. 飞鸟
- B. 乌云
- C. 夕阳
-
诗人选择在何处过夜?
- A. 山顶
- B. 僧坊
- C. 家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清晨的山水场景,但更多地强调了动感和迅速的变化。
- 王维的《鸟鸣涧》:表现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与《晨兴》相映成趣,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平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