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

时间: 2025-01-01 11:53:26

吴说天池两字真,梵坊突兀鼓钟声。

圣灯逐夜朝文阁,雷火何年损相轮。

足下有云如隔世,眼前无地可容尘。

追严不枉祠忠定,招得吟僧作主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说天池两字真,
梵坊突兀鼓钟声。
圣灯逐夜朝文阁,
雷火何年损相轮。
足下有云如隔世,
眼前无地可容尘。
追严不枉祠忠定,
招得吟僧作主人。

白话文翻译

吴人说“天池”这两个字真切而美好,
梵僧的寺庙高耸,钟声悠扬。
圣灯夜里指引朝向文阁,
雷火何年才能损坏这座法轮?
脚下似有云彩,宛如隔世,
眼前却无处可容纳世间的尘埃。
追随严氏家族,未曾辜负祠堂的忠诚,
邀请到吟唱的僧人前来作客。

注释

  • 天池:指天空中的池水,比喻美好的事物。
  • 梵坊:佛教寺庙,梵是梵文的意思,坊指的是房屋、院落。
  • 圣灯:指佛教的光明,象征智慧和启迪。
  • 雷火:指雷电与火焰,寓意灾难或毁灭。
  • 追严:追随严氏家族,严氏在历史上常被视为忠诚的代表。
  • 吟僧:指吟唱的僧人,表示诗人对僧侣的尊重与欢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德辉,号天池,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擅长诗歌与书法。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作品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天池寺》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佛教文化在社会上盛行,诗人在旅途中对天池寺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宗教的敬仰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天池寺》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而令人称道。整首诗在描绘天池寺的宁静与圣洁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思考与超然的情怀。开篇两句“吴说天池两字真,梵坊突兀鼓钟声”,以“天池”引入,渗透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展现出寺庙的神圣与庄重。接下来的“圣灯逐夜朝文阁”,则将时间转向夜晚,隐喻着求知与追求真理的精神。

“雷火何年损相轮”一句,表达了对佛教法轮的永恒与不朽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人生、自然及宇宙的哲学思辨。后半部分则通过“足下有云如隔世”与“眼前无地可容尘”的对比,呈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仿佛身处于世外桃源,心灵得到了宁静与安宁。

最后两句“追严不枉祠忠定,招得吟僧作主人”,突出诗人对忠诚的追求与对高洁人品的向往,表达了对友谊与高尚情操的珍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想,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宗教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说天池两字真:吴人对“天池”这两个字的赞美,点明了诗的主题。
  2. 梵坊突兀鼓钟声:描述天池寺的梵坊高耸,钟声回荡,营造出庄严的氛围。
  3. 圣灯逐夜朝文阁:夜晚的圣灯指引着人们向文阁进发,象征着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
  4. 雷火何年损相轮:质疑雷火何时能伤害佛教法轮,暗示法轮的无敌与不灭。
  5. 足下有云如隔世:脚下如云,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表达一种超脱的感觉。
  6. 眼前无地可容尘:眼前没有地方容纳尘埃,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无所牵挂。
  7. 追严不枉祠忠定:追随严氏家族,表达对忠诚的认同。
  8. 招得吟僧作主人:邀请吟唱的僧人,显示出对友谊与文化交流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足下有云”比喻境界的高远。
  • 对仗:如“圣灯逐夜”和“雷火何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法轮和圣灯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光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表达了对忠诚、知识及人性美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池:象征着理想与永恒的美好。
  • 梵坊:象征着宗教的圣洁与文化的传承。
  • 圣灯:象征着启迪与智慧。
  • 雷火:象征着世俗的干扰与毁灭。
  • 吟僧:象征着文化交流与艺术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天池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董嗣杲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雷火”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干扰与毁灭
    • C. 和平
    • D. 忍耐
  3. 诗中“足下有云如隔世”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超脱与宁静
    • C. 忧愁
    • D. 激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终南山》与《天池寺》:两者都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意境,而董嗣杲则强调了宗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 《琵琶行》与《天池寺》:白居易的作品聚焦于人的情感与遭遇,而董嗣杲则更多地反映了对超然境界的追求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