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路》

时间: 2025-01-19 16:01:12

翠微四绝载蓬瀛,柳引游人入画屏。

诗借乐天传得远,出因和靖隐来灵。

半空梁驾桥阑赤,一道腰分草界青。

妆点风光如此盛,藕花香里又三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山路
翠微四绝载蓬瀛,
柳引游人入画屏。
诗借乐天传得远,
出因和靖隐来灵。
半空梁驾桥阑赤,
一道腰分草界青。
妆点风光如此盛,
藕花香里又三亭。

白话文翻译:

孤山路
翠微的山水四处绝美,像是载着蓬莱仙境一般,
柳树引导游人走入画卷一般的美景。
诗歌通过乐天的名声传播得如此遥远,
而和靖因隐居而获得了灵感。
半空中的桥梁像是赤色的栏杆,
一道河流分隔了两边青翠的草地。
如斯盛景,装点了这幅风光,
藕花的香气中又传来三亭的幽雅。

注释:

  1. 翠微:指青翠的山水,形容环境优美。
  2.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境地。
  3. 柳:柳树,常用来象征柔美和春天的生机。
  4. 乐天:指李白,因其诗歌流传甚广,表达了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5. 和靖:指王维,因隐居而著称,代表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6. 半空梁:指桥的栏杆,形象地描绘出桥的结构。
  7. 藕花:指荷花,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典故解析:

  1. 蓬瀛:出自《山海经》,象征着理想和超脱的境地,暗指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 乐天:李白的别称,因其豪放的个性和诗歌成就被后人尊称。
  3. 和靖:王维的别称,因其隐士生活而被称颂,代表了一种超脱和宁静的生活哲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的诗风清新,擅长描绘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诗人漫步于孤山,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借景抒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孤山路》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美诗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孤山的美丽和诗意。开篇以“翠微四绝载蓬瀛”引入,构建出一个理想化的境地,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接着,诗人通过“柳引游人入画屏”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游人被美景吸引的情景,柳树的柔美与春天的生机交织在一起。

诗中提到“诗借乐天传得远”,体现了诗人与历史名人之间的精神对话,表现出对李白豪放个性的欣赏与追慕。后面“出因和靖隐来灵”则将王维的隐逸理想引入,呈现出一种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在视觉意象上,“半空梁驾桥阑赤”与“草界青”的对比,生动描绘出孤山的独特风景,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画卷中。而最后两句“妆点风光如此盛,藕花香里又三亭”,不仅总结了自然之美,也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升华到了一种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微四绝载蓬瀛:描绘了孤山的美丽,形容四周山水如同传说中的仙境。
  2. 柳引游人入画屏:柳树引导游人走进如画的景色,生动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3. 诗借乐天传得远:通过李白的诗歌,表达了诗歌传播的力量。
  4. 出因和靖隐来灵:提到王维的隐逸生活,暗示灵感来源于宁静的生活。
  5. 半空梁驾桥阑赤:描绘桥的结构和色彩,表现出高远的视觉感受。
  6. 一道腰分草界青:河流分隔两岸草地,形成鲜明的自然景观。
  7. 妆点风光如此盛:赞美自然风光的美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8. 藕花香里又三亭:藕花的香气和亭子,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

修辞手法:

  1. 比喻:用“蓬瀛”比喻理想的境地。
  2.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较强的对仗工整感。
  3. 拟人:将柳树描述成引导游人的角色,增加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翠微:象征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2. 柳:象征柔美、春天。
  3. 乐天:象征豪放与自由。
  4. 和靖:象征隐逸与宁静。
  5. 藕花:象征纯洁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天”是指哪位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王维
    D. 白居易

  2. 诗中“藕花香里又三亭”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热闹
    B. 宁静
    C. 哀伤
    D. 忧愁

  3. 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战争
    B. 自然
    C. 城市
    D. 人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山居秋暝》
  2.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表现出宁静的生活情怀。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现了更为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然的激昂表现。这两首诗在风格上与《孤山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