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池镇上感怀》

时间: 2025-01-02 03:19:10

髑髅如雪混涂泥,浪打沙填晚更凄。

烽警上流兵未解,灰寒中土客徒栖。

怀归日积思鲈切,歌凯风闻集雁齐。

忧患转深头转白,江云不障夕阳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髑髅如雪混涂泥,浪打沙填晚更凄。
烽警上流兵未解,灰寒中土客徒栖。
怀归日积思鲈切,歌凯风闻集雁齐。
忧患转深头转白,江云不障夕阳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凉的景象:骷髅像白雪一样混在泥泞中,海浪拍打着沙滩,傍晚时分显得更加凄凉。烽火警报在上游传来,但军队仍未解散,灰色的寒风中,外地的旅人无处栖身。思乡的情绪日渐加深,对鲈鱼的渴望愈发强烈,传来的歌声在和风中汇聚成群飞来的大雁。忧虑和困苦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加深,头发也逐渐变白,而江边的云彩并不遮挡落日的余晖。

注释:

  • 髑髅:骷髅,指死人的骨头,象征死亡与凄凉。
  • 如雪:比喻骷髅的颜色,形容其洁白而又冷酷。
  • 涂泥:指泥泞的环境,暗示战争后留下的惨状。
  • 烽警:烽火警报,古时用以传递军事消息。
  • 未解:未解散,指军队仍然处于警戒状态。
  • 灰寒:形容阴冷的天气,增加了诗的悲凉气氛。
  • 徒栖:无处栖身,表达流亡者的无奈。
  • 思鲈切:思念鲈鱼,鲈鱼常被用作思乡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朴实而深沉,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富池镇上感怀》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或许在某个战乱的边境小镇上,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流离失所的景象,因而产生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乡之情。开篇的“髑髅如雪混涂泥”,以骷髅的形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死亡的阴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浪打沙填晚更凄”,描绘了傍晚时分海浪拍打沙滩的情景,暗示了一种孤独与无助,仿佛无情的自然也在为人间的悲剧而感到凄凉。

“烽警上流兵未解”,通过战争的烽火警报,传达了社会动荡的紧迫感;而“灰寒中土客徒栖”则体现了在战争与寒冷中游子的无奈与孤寂。接下来的两句,“怀归日积思鲈切,歌凯风闻集雁齐”,表现了思乡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寄托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忧患转深头转白,江云不障夕阳西”则在悲伤中透出一种哲理,忧虑使人愈发苍老,但夕阳的余晖又让人感受到希望与安宁。整首诗情感丰沛,意象鲜明,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髑髅如雪混涂泥:以骷髅形象象征死亡,混在泥泞中,暗示战争的惨烈。
  2. 浪打沙填晚更凄:海浪的拍打与傍晚的环境交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3. 烽警上流兵未解:烽火警报传来,说明战事紧急,士兵们依然未能解除警戒。
  4. 灰寒中土客徒栖:流亡者在寒冷的环境中无处可归,表现出无奈。
  5. 怀归日积思鲈切:思乡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鲈鱼象征着故乡的美好。
  6. 歌凯风闻集雁齐:和风中传来歌声,象征着团聚和希望。
  7. 忧患转深头转白:忧虑与痛苦加深,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8. 江云不障夕阳西:尽管面临困境,但夕阳的美丽依旧存在,象征着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髑髅如雪”,通过比喻增强了死亡的冷酷感。
  • 对仗:如“忧患转深头转白”,在结构上形成了对称。
  • 拟人:如“歌凯风闻”,让自然界赋予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苦楚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反映出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髑髅:象征死亡与战争的惨烈。
  2.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情。
  3. 烽警:象征军事紧张与社会动荡。
  4. 思鲈:象征思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雁齐:象征团聚与希望。
  6. 夕阳:象征希望与美好未来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髑髅”象征什么? A. 希望
    B. 死亡
    C. 家乡

  2. 诗中提到的“鲈鱼”象征着什么? A. 朋友
    B. 思乡
    C. 恋爱

  3.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夕阳”象征着? A. 无望
    B. 未来的希望
    C. 绝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情感。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亮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嗣杲的《富池镇上感怀》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但董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悲伤与思乡,而杜诗则更多反映了国家的沧桑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宋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