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渡沙河
作者:洪皓 〔宋代〕
秋声已策策,行役敢迟迟,
潦涨流偏急,舟横岸自移。
披襟从露浥,揽辔觉神疲。
晓入邯郸道,黄粱熟未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秋天的夜晚,诗人渡过沙河时的情景。秋风已经开始吹起,声音在耳边轻响;在旅途中,心中不敢怠慢,然而河水涨势汹涌,船只在水面上随波漂移。诗人披开衣襟,沾湿了露水,感到精神疲惫。天将破晓,驶入邯郸的道路,却不知梦中的黄粱是否已经成熟。
注释
- 策策:形容风声,或指秋风的声音。
- 行役:行路、旅行。
- 潦涨:指雨水上涨的河流。
- 披襟:指披开衣襟,以示清凉或疲惫。
- 浥:沾湿。
- 揽辔:握住缰绳。
- 黄粱:喻指美梦或理想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皓,字自华,号山人,宋代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旅行和自然景观,作品多表现个人的感受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旅行途中,表达了他在秋夜渡河时的感受,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与人生若梦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夜渡沙河》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诗人在夜色中渡河,伴随着秋风的轻声和急流的声响,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诗中“秋声已策策”一句,以声音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通过“行役敢迟迟”表现出旅途的紧迫感,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随着“潦涨流偏急”,河水的涨势代表了自然的无情与不可预测,增强了旅途的艰难。
而“披襟从露浥”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密接触,披开衣襟沾湿露水,传达出一种疲惫和无奈。最后两句以“晓入邯郸道”收尾,既是对未来的展望,又有对理想和现实的反思,似乎暗示着人生的追求与梦境的不确定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声已策策:描绘秋天的声音,营造出秋天的氛围。
- 行役敢迟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紧迫感。
- 潦涨流偏急:突显自然的急迫与变化,暗示旅途的困难。
- 舟横岸自移:描绘船在水中随流而动,象征生活的无常。
- 披襟从露浥: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秋的凉意。
- 揽辔觉神疲:握住缰绳,反映出诗人的疲惫和无奈。
- 晓入邯郸道:预示着即将迎来光明,暗含对未来的期待。
- 黄粱熟未知:表达对梦境与现实不确定性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粱”比喻理想与梦境。
- 拟人:秋声、“舟横岸自移”赋予自然以灵性。
- 对仗:如“披襟”和“揽辔”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旅途的描写,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 潦涨:象征着生活的急迫与不可预测。
- 舟: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漂泊。
- 露:象征新鲜与清凉,带有一丝孤独之感。
- 黄粱:象征着美梦与理想,反映对未来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声已策策”意指什么? A. 秋天的声音
B. 秋天的景色
C. 秋天的气温
D. 秋天的味道 -
诗中“潦涨流偏急”描绘了什么情景? A. 河水平静
B. 河水上涨且急流
C. 船只停滞不前
D. 天空阴云密布 -
“黄粱熟未知”中的“黄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粮食
B. 美梦与理想
C. 现实的生活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洪皓《夜渡沙河》与李白《夜泊牛津口》: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旅途,但洪皓更加注重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孤独。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