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古若之上人》

时间: 2025-01-04 09:03:02

滟潭澄碧见师心,我欲穷源何处寻。

万壑松风酬夜讽,一犁花雨发春吟。

不妨契阔三年别,却得留连数日阴。

竹外小桃开也未,灵云应已久披襟。

意思解释

赠古若之上人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原文展示:

滟潭澄碧见师心,我欲穷源何处寻。
万壑松风酬夜讽,一犁花雨发春吟。
不妨契阔三年别,却得留连数日阴。
竹外小桃开也未,灵云应已久披襟。

白话文翻译:

在清澈的滟潭中可以看见师长的心境,我想要追溯源头,却不知从何处开始寻觅。万壑之间松风送来夜晚的吟唱,而一犁春雨又引发了诗人的春日吟诵。三年未见,虽已久别,但这次却能留连数日的阴影之中。竹外的小桃花尚未开放,灵动的云彩应该早已披上袍子。

注释:

  • 滟潭: 清澈的水潭,形容水面波光粼粼。
  • 穷源: 追寻源头,探索事物的本源。
  • 万壑: 形容山谷众多。
  • 松风: 松树间的风声,象征自然的声音。
  • 犁花雨: 比喻春雨如犁,带来生机与诗意。
  • 契阔: 久别重逢,经历时间的分离。
  • 竹外小桃: 竹子之外的小桃花,象征春天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王之道与古若之上人相聚之际,表达了对师长的敬仰与思念,同时展现出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诗歌鉴赏:

《赠古若之上人》是一首蕴含深情的山水诗,诗人在清幽的环境中追寻师长的智慧与心灵的契合。开篇“滟潭澄碧见师心”中,诗人用清澈的潭水比喻师长的心境,暗示了师长的深邃与清明。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知识源泉的渴望,体现了对真理的探求精神。后四句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的画面,通过松风与春雨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最后,诗人以“竹外小桃开也未”点题,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师友情谊的珍视,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温暖的情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滟潭澄碧见师心: 清澈的潭水映照出师长的心灵,象征着师长的高洁与明晰。
  2. 我欲穷源何处寻: 诗人渴望追溯知识与智慧的源头,却无从下手,表现出一种求知的困惑。
  3. 万壑松风酬夜讽: 在众多山谷之间,松树的风声回应着夜晚的吟诵,展现出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4. 一犁花雨发春吟: 春雨如同犁耕,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5. 不妨契阔三年别: 尽管三年未见,但重逢的喜悦让人倍感珍惜。
  6. 却得留连数日阴: 在短暂的相聚中,诗人感受到日子如阴影般的留连。
  7. 竹外小桃开也未: 竹子外的小桃花是否已经开放,暗示春天的到来。
  8. 灵云应已久披襟: 形容轻灵的云彩早已披上袍子,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 “滟潭澄碧见师心”将清水与师心相提并论,传达情感。
  • 拟人: “松风酬夜讽”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契阔三年别”和“留连数日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师长的敬重与思念,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滟潭: 象征着清澈与纯净,代表知识的源泉。
  • 松风: 代表自然的声音和诗意的吟唱。
  • 春雨: 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竹外小桃: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滟潭澄碧见师心”中的“滟潭”指的是: A. 河流
    B. 湖泊
    C. 水潭

  2. 诗中提到的“万壑松风”主要表达了: A. 夜晚的寂静
    B. 自然的声音
    C. 山谷的高大

  3. 诗歌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A. 伤感
    B. 思念与敬重
    C.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王之道的《赠古若之上人》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情感更为细腻,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更为孤寂的山水意境。两者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
  • 《王之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