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王守正仲生日)》

时间: 2025-01-01 11:43:30

满庭岩桂蔼香风。

人在画堂中。

欲验鲁侯难老,欢声千里攸同。

台分金石,源钟淮水,流庆无穷。

好继汉朝循吏,从兹入拜三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中措(王守正仲生日)
作者:王之道 〔宋代〕
满庭岩桂蔼香风。
人在画堂中。
欲验鲁侯难老,
欢声千里攸同。
台分金石,
源钟淮水,
流庆无穷。
好继汉朝循吏,
从兹入拜三公。

白话文翻译

满庭的岩桂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人在画堂中欣赏美景。
想要考验鲁侯是否长寿,
欢声笑语传遍千里之外。
台上分开了金石,
源头如钟声般响亮的淮水,
流淌着无尽的庆祝。
愿能够继承汉朝的良好风气,
从今往后拜见三公。

注释

字词注释

  • “满庭岩桂”:指庭院中盛开的桂花,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 “鲁侯”:指鲁国的君主,传说中鲁国的君主鲁庄公以长寿著称。
  • “欢声千里攸同”:欢声笑语可以传遍千里,形容庆祝的热烈。
  • “金石”:比喻坚固的地位与成就。
  • “源钟淮水”:淮水的源头如钟声般响亮,形容水流声宏大。
  • “循吏”:指清廉的官吏。
  • “三公”:古代对高官的称呼,指三位重要的官职。

典故解析

  • “鲁侯难老”:鲁国的鲁侯因长寿而闻名,借此表达对长寿的祝愿。
  • “继汉朝循吏”:意指希望能够继承汉朝的良好治国方针,走向清明的政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子道,号白华,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守正的生日,旨在祝贺他,寄托对其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端庄的语调和华美的辞藻,展现了庆祝的氛围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开头两句以“满庭岩桂蔼香风”描绘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场景,暗示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接下来“欲验鲁侯难老”则巧妙地引入了祝寿的主题,表达了对寿辰的祝愿与对长寿的渴望。

诗中以“欢声千里攸同”传达了欢庆的气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调了共同的喜悦。后面的“台分金石,源钟淮水”则运用了自然意象,表现了祝福的丰盈与持久,象征着美好的未来与理想的政治状态。

最后两句“好继汉朝循吏,从兹入拜三公”更是将个人的祝福升华至国家的治理层面,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注。整首诗不仅为寿宴增添了喜庆,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思考,显示了王之道的诗词艺术与政治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庭岩桂蔼香风”:描绘出一个芬芳四溢的美好场景,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2. “人在画堂中”:强调人在美好环境中的身心愉悦。
  3. “欲验鲁侯难老”:以鲁侯长寿的典故引入祝寿主题,表达对长寿的渴望。
  4. “欢声千里攸同”:描绘庆祝的声音传遍千里,体现喜庆的气氛。
  5. “台分金石”:象征着稳固与成就,表现祝福的厚重。
  6. “源钟淮水”:水的声音如钟般响亮,象征着庆祝的热烈与永恒。
  7. “流庆无穷”:流淌着无尽的庆祝,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8. “好继汉朝循吏”:愿意继承汉朝的良好治国理念,展现了对政治的关注。
  9. “从兹入拜三公”:表达对高官的尊敬与向往,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源钟淮水”,将水声比作钟声,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借代:以“鲁侯”代表长寿的象征,传达深层寓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美好景象的描绘和对长寿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蕴含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桂:象征吉祥与美好,传达清新自然的情感。
  • 欢声:体现喜庆的氛围,表现人们的欢愉与团聚。
  • 金石:象征坚固与成就,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 淮水:表现自然的流动,象征庆祝的永恒与淳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鲁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鲁庄公
    B. 鲁公子
    C. 鲁国大夫
    D. 鲁王

  2. “满庭岩桂”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悲伤
    B. 美好与吉祥
    C. 贫穷
    D. 战争

  3. “源钟淮水”的比喻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水流的声音
    B. 人的心情
    C. 自然的风景
    D. 人的长寿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望。
  • 杜甫《春望》: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王之道《朝中措》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情感,但王之道侧重于祝寿与政治理想,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