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园花蘤过中春,微雨初晴不受尘。 莫怪芳丛开发早,欲将红艳送行人。
白话文翻译:
西园的花朵在中春时节已经盛开,微雨初晴后,花朵不受尘埃的侵扰。 不要惊讶于花丛早早地开放,它们想要将红艳的花朵送给过往的行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园:指诗中描绘的花园。
- 花蘤:即花蕊,这里指花朵。
- 中春:春季的中期,大约是农历二月。
- 微雨初晴:小雨刚停,天气转晴。
- 不受尘:指花朵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没有尘埃。
- 芳丛:指花丛。
- 开发早:指花朵提前开放。
- 红艳:形容花朵颜色鲜艳。
- 送行人:指花朵似乎有意向行人展示其美丽。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春季游园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行人的美好祝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季游园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西园花朵的盛开和雨后的清新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行人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日西园的景象,通过“微雨初晴不受尘”一句,传达了雨后花朵的清新与美丽。诗人用“莫怪芳丛开发早”来表达花朵的早开并非偶然,而是有意向行人展示其红艳之美。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含蓄的表达,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春意的世界,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西园花蘤过中春”,描绘了西园的花朵在中春时节已经盛开,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第二句“微雨初晴不受尘”,通过微雨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花朵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没有尘埃的侵扰。
- 第三句“莫怪芳丛开发早”,用“莫怪”来引导读者,表达花朵的早开并非偶然。
- 第四句“欲将红艳送行人”,通过“欲将”和“送行人”的表达,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似乎花朵有意向行人展示其红艳之美。
修辞手法:
- 拟人:通过“欲将红艳送行人”一句,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情感表达。
- 对仗:诗中“微雨初晴”与“不受尘”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通过描绘花朵的盛开和雨后的清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行人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园:象征着诗人游赏的花园。
- 花蘤:象征着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 微雨初晴: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和洁净。
- 红艳:象征着花朵的美丽和鲜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园花蘤过中春”一句,描述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A. 初春 B. 中春 C. 晚春 答案:B
-
“微雨初晴不受尘”一句中,“不受尘”指的是什么? A. 花朵没有尘埃 B. 花朵没有受到伤害 C. 花朵没有受到关注 答案:A
-
诗中“欲将红艳送行人”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花朵的孤独 B. 花朵的美丽 C. 花朵的情感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雨后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 蔡襄的《一百五日开千叶间金》与苏轼的《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蔡襄的诗更注重表达花朵的美丽和情感,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的喜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