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病中 蔡襄 〔宋代〕
久雨曾无度,阳和渐向阑。 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 漏缓宵仍静,灯微晓更寒。 芳时犹卧病,何日出城看。
白话文翻译
长时间的雨没有停歇,春天的温暖渐渐消退。 各种香气从众多树木中散发出来,浓郁的绿色融入孤独的山峦。 夜深了,时间似乎走得更慢,夜晚依然宁静,灯光微弱,黎明更加寒冷。 在这样的美好时节,我却因病卧床,不知何时才能出城观赏。
注释
- 阳和渐向阑:阳和,指春天的温暖气息。阑,消退。
- 杂香生众木:众木,指多种树木。杂香,指各种树木散发出的香气。
- 浓翠入孤峦:浓翠,指深绿色。孤峦,孤独的山峦。
- 漏缓宵仍静:漏,古代计时器。缓,慢。宵,夜晚。
- 灯微晓更寒:灯微,灯光微弱。晓,黎明。
- 芳时犹卧病:芳时,美好的时节。犹,仍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久雨之后的春夜病中的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因病不能外出欣赏春光的遗憾和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联“久雨曾无度,阳和渐向阑”点明了时间背景,长时间的雨使得春天的温暖气息逐渐消退,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氛围。颔联“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则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生机与宁静。颈联“漏缓宵仍静,灯微晓更寒”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细腻刻画,加深了夜晚的静谧和寒冷。尾联“芳时犹卧病,何日出城看”则表达了诗人因病不能外出欣赏春光的遗憾,情感真挚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雨曾无度,阳和渐向阑:长时间的大雨没有停歇,春天的温暖气息逐渐消退。这里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期待。
- 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各种树木散发出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深绿色融入孤独的山峦。这里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生机与宁静。
- 漏缓宵仍静,灯微晓更寒:夜晚的时间似乎走得更慢,夜晚依然宁静,灯光微弱,黎明更加寒冷。这里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细腻刻画,加深了夜晚的静谧和寒冷。
- 芳时犹卧病,何日出城看:在这样的美好时节,我却因病卧床,不知何时才能出城观赏。这里表达了诗人因病不能外出欣赏春光的遗憾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阳和渐向阑”中的“向阑”,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
- 对仗:如“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中的“杂香”与“浓翠”,“生”与“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夜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因病不能外出欣赏春光的遗憾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久雨:象征着沉闷和不安。
- 阳和: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杂香:象征着春天的多样性和生机。
- 浓翠:象征着春天的绿色和生机。
- 孤峦:象征着孤独和宁静。
- 漏缓:象征着时间的缓慢和夜晚的静谧。
- 灯微:象征着夜晚的微弱和寒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阳和渐向阑”中的“阳和”指的是什么? A. 阳光 B. 春天的温暖气息 C. 和谐的气氛 D. 温暖的天气
-
诗中“杂香生众木”中的“众木”指的是什么? A. 众多的树木 B. 众多的花朵 C. 众多的草 D. 众多的山
-
诗中“芳时犹卧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遗憾 D. 无奈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夜的雨,但表达了对雨的喜悦和对春天的期待。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蔡襄《夜雨病中》与苏轼《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春夜的雨,但蔡襄表达的是因病不能外出欣赏春光的遗憾,而苏轼表达的是对雨的喜悦和对春天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