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
作者: 陈元老 〔宋代〕
至后百五日,春光无火晨。
金钿沽酒妾,罗袜弄毬人。
莺语如留意,花枝不卖贫。
东园旧桃李,红白尽成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寒食节后的情景,时值春光明媚,却没有燃起火来。那金色的钿子(用来装饰的金饰)是用来买酒的妾侍,而穿着罗袜的人则在玩球。莺鸟的鸣叫让人留恋,花枝却因为贫穷而无奈无法出售。东园里的桃李树,红花白花都已经化为尘埃。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五日:指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的二、三天。
- 金钿:金饰,古代用来装饰的金属物。
- 沽酒:买酒,沽为买的意思。
- 妾:古代对女性的称谓,指做妾侍的女子。
- 罗袜:用罗绸做的袜子,轻薄华丽。
- 弄毬:玩球,指孩童或年轻人在嬉戏打球。
- 莺语:黄莺的歌声,形容春天的气息。
- 花枝不卖贫:比喻生活的窘迫,花枝即花卉,贫困使得无法出售花卉。
- 红白尽成尘:桃李的花开后已凋落,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典故解析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后演变为禁火食冷的习俗。此节日体现了对春天的珍惜与对过去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元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在诗歌、散文方面有较高成就,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寒食节后,正值春天。此时自然景象生机勃勃,但社会生活中却隐含了贫困和无奈。诗人在传达对春光的感慨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寒食》一诗通过对寒食节后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的无奈。诗的开头以“至后百五日,春光无火晨”引入,引人入胜,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既有春天的美丽,又透出一丝冷清。接下来的“金钿沽酒妾,罗袜弄毬人”则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妾侍和嬉戏的孩童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气息,但又因“花枝不卖贫”暗示了经济困境。最后两句“东园旧桃李,红白尽成尘”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桃李的花落无不显示出一种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艰辛,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感受到在繁华背后的淡淡忧伤,激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既有怀旧之情,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后百五日,春光无火晨
- 描述寒食节后的一天,春天的晨光明媚但没有火光,暗示着节日的禁火习俗。
-
金钿沽酒妾,罗袜弄毬人
- 诗人描绘了妾侍用金饰换酒的画面,以及穿着华美袜子的年轻人在玩球,展示了节日的生活气息。
-
莺语如留意,花枝不卖贫
- 黄莺的歌声让人留恋,但由于贫困,花枝无法出售,反映了生活的无奈。
-
东园旧桃李,红白尽成尘
- 旧日的桃李花已凋零,暗示时光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枝比作生活的富裕,表现出对富足生活的渴望。
- 拟人:莺语如留意,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对仗:如“金钿沽酒妾,罗袜弄毬人”,展示了诗歌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寒食节后的春天景象,反映了生活的美好与艰辛,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美好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生机与希望,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 金钿:象征富裕与奢华,但同时也反映出经济的对比。
- 莺: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桃李: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然而凋零也预示着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通常在何时?
A. 清明节后
B. 清明节前
C. 春分
D. 秋分 -
“金钿沽酒妾”意指什么?
A. 妾侍买酒
B. 妾侍穿金钿
C. 妾侍卖酒
D. 妾侍醉酒 -
诗中“春光无火晨”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春天的温暖
B. 节日的冷清
C. 生活的富裕
D. 青春的美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清明》 - 杜牧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通过描写春天的晨景,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而陈元老的《寒食》则在繁华中透出生活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寒食》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也能通过互动测试和相关作品推荐进一步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