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何仙姑旧居
作者: 徐照 〔宋代〕
身居何处洞,潇岸看云行。
既已通仙籍,奚烦赠道名。
幌红花日影,香断寺钟声。
题句君应识,君诗亦自清。
白话文翻译:
这位仙姑住在哪里的洞府呢?我在潇湘的岸边观看云彩的流动。既然已经获得了仙人的资格,何必再去索取道家的名号呢?红色的幌子在花影中摇曳,香气在寺院的钟声中渐渐消散。写下这几句话,你应该认得,我的诗也是如此清新。
注释:
- 何处洞:问仙姑居住的地方。
- 潇岸:指潇湘地区的岸边,暗示自然风光。
- 通仙籍:指获得了仙人的资格,象征着超凡脱俗的身份。
- 奚烦:何必、为什么要。
- 幌红花日影:形容红色的幌子在阳光下摇曳的美景。
- 香断寺钟声:香气逐渐消散,寺庙的钟声清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典故解析:
- 何仙姑:是道教中著名的女仙之一,常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 潇湘:古代诗人常用的地名,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常与离别、思乡等主题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擅长写作古诗和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徐照游览何仙姑旧居时,表达了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中流露出对名利的淡泊,强调内心的清静与自我认同。
诗歌鉴赏:
《题何仙姑旧居》是一首表达对仙境和自然美的诗作。诗人以“身居何处洞”开篇,立刻引起读者的好奇,仿佛在探寻何仙姑的居住之地,隐含对超脱世俗的渴望。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潇湘的美丽风景,云彩在行走,给人以轻盈和宁静的感受。这种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力,也暗示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既已通仙籍,奚烦赠道名。”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对道家名号的淡漠,表明他已不再追求外在的认可,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自我。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诗人在表达对仙境的向往时,隐含着一种对名利的超脱,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幌红花日影,香断寺钟声。”这两句则以鲜艳的色彩和清幽的声音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听觉的享受,传达出一种恬静而又美好的意境。诗的结尾,诗人以“题句君应识,君诗亦自清”自信地表示,自己所写的诗句清新脱俗,恰如其人,体现了诗人与何仙姑之间的精神共鸣。
整首诗在表达对仙境的向往同时,也传递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知,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居何处洞:询问仙姑的住处,表明对仙境的向往。
- 潇岸看云行:在潇湘的岸边,目睹云彩的流动,描绘自然的美。
- 既已通仙籍:表达已得道理,超脱世俗。
- 奚烦赠道名:强调内心的宁静,不需外在的名号。
- 幌红花日影:描绘美丽的环境,展示色彩的鲜艳。
- 香断寺钟声:通过声音传达一种清幽的意境,增添诗的层次感。
- 题句君应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诗句,显示对自我作品的认可。
- 君诗亦自清:强调诗人对清新意境的追求,呼应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现象比喻心境,增强情感表现。
- 对仗:如“幌红花日影,香断寺钟声”,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运用“云”、“花”、“钟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何仙姑旧居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自然之美与清新自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象征着隐秘的仙境,代表超脱的生活。
- 潇岸:自然的美,传递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红花、日影:鲜艳的色彩与光影变化,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寺钟声:听觉的意象,传达出一种禅意和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既已通仙籍”指的是什么? A. 获得了道家的名号
B. 获得了仙人的资格
C. 住在山洞里 -
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哪个地方? A. 长安
B. 潇湘
C. 桂林 -
“幌红花日影”中的“幌”字是什么意思? A. 轻轻摇动
B. 红色的
C. 美丽的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徐照的《题何仙姑旧居》与李白的《庐山谣》,两个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但徐照更加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同,而李白则更加强调壮丽的山水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