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过潼津关》

时间: 2025-01-18 22:53:32

在德何夷险,观风复往还。

自能同善闭,中路可无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过潼津关
作者:苏颋〔唐代〕

在德何夷险,
观风复往还。
自能同善闭,
中路可无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经过潼津关的感受,强调了德行的伟大与险阻的关系,体现出作者对风景的观赏与反思。诗中提到,只要有良好的德行,就能够做到心灵的闭合,不再受外界的干扰,走在中间的路上,就没有关卡的阻碍。

注释:

  • :指品德、德行。
  • 何夷险:何为"夷险",即在德行之上,何以分辨平坦与险峻。
  • 观风:观看风景,感受自然的变化。
  • 善闭:良好的品德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不受外物的影响。
  • 中路:指人生的中间道路。
  • 无关:无阻隔、无障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颋是唐代的诗人,生于盛唐,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作多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为题材,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唐代盛世背景下创作,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和道德的思考。潼津关作为重要的关隘,寓意着人生的坎坷,诗人通过描绘这一场景,表达对人生态度的理解。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过潼津关》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苏颋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通过“德何夷险”引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就能够在生活的风浪中稳住心神,审视周围的世界。接下来的“观风复往还”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仿佛在感受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

诗的尾声“自能同善闭,中路可无关”,则是对人生的总结。诗人认为,良好的德行能够使人内心宁静,而人生道路也会因此变得通畅。这种从道德出发的哲理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有着自然的美感,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诗人在表达自身感受的同时,也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在德何夷险”:在道德这个层面上,何以分辨平坦和险峻,指出道德的力量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人生道路。
    • “观风复往还”:诗人通过观察风景,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体现出一种沉思与反思的态度。
    • “自能同善闭”:强调道德修养能够使人内心保持宁静,抵挡外界的干扰。
    • “中路可无关”:中路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只要心中有德,就能够畅通无阻。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夷险”与“风往还”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
    • 比喻:将德行比作通行的钥匙,暗示了道德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道德与人生之间密切的联系,强调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良好的德行可以让人无惧险阻,心灵得以安宁。

意象分析:

  • 潼津关:象征着人生的险阻与挑战,代表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障碍。
  • :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诗人通过观察风景来反思自己的人生。
  • :作为诗中核心意象,代表着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是开启人生道路的钥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德”的意思是:

    • A. 财富
    • B. 品德
    • C. 权力
    • D. 智慧
  2. “观风复往还”中的“观风”指的是:

    • A. 看风景
    • B. 观察天气
    • C. 听风声
    • D. 闻花香
  3. 诗中强调的中心思想是:

    • A. 生活的享乐
    • B. 道德与人生的关系
    • C. 自然的美丽
    • D. 政治的变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颋的《奉和圣制过潼津关》与王维的《鹿柴》都涉及自然与人生哲理,但苏颋更加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王维则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