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和叔父宣义挽词》

时间: 2024-09-19 21:55:34

学子抠衣三鳣堂,芝兰郁郁苞芬香。

古人用器列彝鼎,前辈遗编充栋梁。

事业未容传信史,功名端合付贤良。

佳城他日祥光聚,知是几番焚赠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子抠衣三鳣堂,芝兰郁郁苞芬香。
古人用器列彝鼎,前辈遗编充栋梁。
事业未容传信史,功名端合付贤良。
佳城他日祥光聚,知是几番焚赠黄。

白话文翻译:

这位学子在三鳣堂中苦心研究,芝兰芬芳,香气四溢。
古人用器皿排列成彝鼎,前辈留下的典籍如栋梁般支撑着我们。
他的事业尚未能够传承给后人,功名应当由那些贤良之士来继承。
未来的美好城市中,将会聚集祥和的光辉,
我不知道这又要经历多少次焚烧黄纸的祭奠。

注释:

  • 抠衣:意为拽紧衣服,形容学子专心致志的样子。
  • 三鳣堂:可能是指一个书院或学堂,象征学习的地方。
  • 芝兰:指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
  • 彝鼎:古代的礼器,象征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 栋梁:比喻人才或支持,形容前辈的知识对后代的支撑。
  • 焚赠黄:焚烧纸钱,以寄托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子齐,号秋水,北宋时期的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为了悼念某位亲友或老师,表达对其生前功绩的追忆与对后世的寄托。通过对古人智慧的追溯,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诗歌鉴赏:

《袁和叔父宣义挽词》是史浩在悼念袁和叔父时所作,整首诗通过对古人智慧的回顾与对当下学子的勉励,展现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开头以“学子抠衣三鳣堂”引入,描绘出一位年轻学子在书斋中用心钻研的场景,展现出学习的氛围与求知的决心。接着以“芝兰郁郁苞芬香”引申出古人文化的繁盛,表明前辈的学识如同芬芳的芝兰,滋养着后代的成长。

诗中提到“古人用器列彝鼎”,引出对古代礼仪与文化的尊重,强调历史的传承与积淀。接下来的“事业未容传信史,功名端合付贤良”则表达出诗人对袁和叔父未能完成事业的惋惜,寄托了对贤才接续的期待。

最后以“佳城他日祥光聚”展望未来,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者的怀念,结尾的“知是几番焚赠黄”则引发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哀伤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子抠衣三鳣堂:描绘学子专注学习的情景。
  2. 芝兰郁郁苞芬香:比喻学子如芝兰般品德高尚,环境优雅。
  3. 古人用器列彝鼎:引述古人的智慧与文化,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4. 前辈遗编充栋梁:前辈的知识如同栋梁,支撑着后代的成长。
  5. 事业未容传信史:对逝者未能完成事业的惋惜。
  6. 功名端合付贤良:功名应由贤良之士继续传承。
  7. 佳城他日祥光聚:展望未来美好的生活景象。
  8. 知是几番焚赠黄: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寄托对逝者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学子比作香草,表达出其品德与志向。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古器象征智慧与文化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悼念,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反映出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鳣堂:学习的殿堂,象征知识的积累。
  • 芝兰:高洁品德,象征志向与理想。
  • 彝鼎:古代文化的象征,体现传统的力量。
  • 栋梁:人才的象征,代表传承与支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学子”是在什么地方学习的? A. 书房
    B. 三鳣堂
    C. 教室
    D. 花园

  2. “芝兰郁郁”中“郁郁”是什么意思? A. 稀少
    B. 茂盛
    C. 干枯
    D. 朴素

  3. 诗人对逝者的感情是? A. 忘却
    B. 愉悦
    C. 惋惜
    D. 轻松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史浩的《袁和叔父宣义挽词》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逝者的哀悼,李白的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与对人生的珍惜。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皆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史浩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