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祠》

时间: 2025-01-06 04:34:42

钱塘亦是兴龙地,王气依然据上游。

铁箭旧传唐岁月,玺书曾拜宋春秋。

江潮出没三千里,风雨凄凉十四州。

剩有湖山供庙貌,坐看锦绣欲生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塘亦是兴龙地,王气依然据上游。铁箭旧传唐岁月,玺书曾拜宋春秋。江潮出没三千里,风雨凄凉十四州。剩有湖山供庙貌,坐看锦绣欲生愁。

白话文翻译:

钱塘也是兴起的龙的地方,王室的气势依旧占据上游。铁箭的传说流传至今,唐朝的岁月仍在记忆中,玺书曾在宋朝的春秋时节被尊敬。江潮涌动,波澜壮阔,延绵三千里,风雨交加,凄凉遍及十四州。唯有湖光山色供奉庙宇的美丽,我坐在这里观赏锦绣河山,心中却生出忧愁。

注释:

  • 兴龙地:指的是兴旺的地方,龙象征着兴盛和权力。
  • 王气:王室的气息或气势,指代王族的威严或影响力。
  • 铁箭:可能指的是战争的工具,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玺书:皇帝的印信书信,象征着权威和尊崇。
  • 江潮出没:江水的涨落,表现自然之浩荡。
  • 十四州:具体指代的范围不详,可能包含多个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曾斌(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书法和诗词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与感慨。

创作背景:

《钱王祠》创作于清代,受当时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尤其是对钱塘地区历史人文的追溯,表达了对兴盛与衰落的感慨。

诗歌鉴赏:

《钱王祠》是一首结合了历史与自然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钱塘地区的深厚情感和历史的思考。诗的开篇便点明了钱塘的地位与王气,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着,通过“铁箭”与“玺书”的对比,诗人回顾了唐宋时期的辉煌与荣光,表现出对过往历史的思索与敬仰。

江潮的描写则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结合,三千里的江潮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无常,风雨交加则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辛。最后,诗人以“剩有湖山供庙貌”结束,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留恋与对未来的忧愁,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整体上,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感慨,展示了王曾斌对故土深沉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钱塘亦是兴龙地:强调钱塘的历史地位,象征着兴旺与繁荣。
  • 王气依然据上游:王室的气势仍然存在,显示了权力的延续。
  • 铁箭旧传唐岁月:通过历史的武器象征,回忆唐朝的辉煌。
  • 玺书曾拜宋春秋:强调宋朝时期的文化与权威。
  • 江潮出没三千里:生动描绘江水的变化,象征历史的沧桑。
  • 风雨凄凉十四州:四方的苦难与悲凉,暗示历史的动荡。
  • 剩有湖山供庙貌:虽然历史变迁,但自然美景依旧。
  • 坐看锦绣欲生愁:美丽的景色中却生出忧愁,表现了情感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钱塘比作兴龙之地,增强了诗的意象和情感。
  • 对仗:如“铁箭旧传”与“玺书曾拜”,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钱塘历史的追忆与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兴衰变化的思考与对故土的深沉情感,展现了历史与自然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兴旺、权力与尊贵。
  • 江潮: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流逝,带有变幻不定的特质。
  • 湖山:代表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相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钱塘亦是兴龙地”中的“兴龙”指的是什么?

    • A. 兴旺的地方
    • B. 龙的家园
    • C. 水流的地方
  2. 诗中提到的“江潮出没三千里”意指什么?

    • A. 江水的流动与历史的变迁
    • B. 江水的静止
    • C. 江水的污染
  3. “剩有湖山供庙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历史的怀念
    • C. 对美景的忧愁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曾斌的《钱王祠》与杜甫的《登高》都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慨,但王曾斌更多地强调地方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曾斌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