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时间: 2025-01-06 13:50:30

锦浦。

佳处。

浣花祠宇。

梅柳成行。

扫眉人去,还见金井丛篁。

绕回廊。

胜游争免天涯感。

衣香减。

羞说缁尘染。

输他仙侣,依旧莲烛分光。

赋长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传
作者: 周之琦 〔清代〕

锦浦。佳处。浣花祠宇。梅柳成行。扫眉人去,还见金井丛篁。
绕回廊。胜游争免天涯感。衣香减。羞说缁尘染。输他仙侣,依旧莲烛分光。
赋长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河边景色:锦绣的水面,优雅的地方,浣花的庙宇,梅花和柳树交错成行。扫眉的女子已离去,眼前仍能看到金井旁的竹林。在回旋的长廊中,游玩的人难免感到对天涯的惆怅。香衣逐渐褪去,羞于提起世俗的染缸。与那仙侣相比,依然是那灯烛分照的美好时光。吟咏长杨。


注释

字词注释

  • 锦浦: 锦绣的河流或水面,形容河流美丽动人。
  • 佳处: 美好的地方。
  • 浣花: 浣洗花朵的意思,象征优雅和清新。
  • 扫眉人: 指一位打扮得很美的女子,可能是与诗人有过交往的人。
  • 金井丛篁: 意指金色井水与竹林,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衣香: 形容衣服的香气,暗示女子的优雅。
  • 缁尘: 指世俗的污浊,"缁"为黑色,常用来形容尘世的烦恼与喧嚣。
  • 仙侣: 仙人的伴侣,形容理想中的伴侣。
  • 莲烛: 比喻美好的光辉和温暖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本诗中提到的“浣花祠”与“扫眉人”都是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相关,体现出诗人对雅致生活的向往。
  • “衣香减,羞说缁尘染”暗含了诗人对尘世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之琦是清代的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卓越的词才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常表现出对自然、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矛盾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河传》是一首充满了画面感的诗作,诗人在描绘美丽河流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锦浦”“佳处”的描写,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浣花祠宇、梅柳成行,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清新典雅的境界。然而,随着“扫眉人去”的转折,诗人展现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回忆中的美丽与现实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后半部分中,“胜游争免天涯感”一句,显示出诗人在游玩中的无奈与惆怅,似乎无论身处何地,内心的孤独感都是无法逃避的。特别是“衣香减,羞说缁尘染”,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表达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一两句“输他仙侣,依旧莲烛分光”,诗人将理想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孤独相对比,尽管心中有“仙侣”的美好幻想,却依旧只能在现实中与它擦肩而过。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在优雅与忧伤之间游走,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锦浦。佳处。: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河流和适宜游玩的地方。
  • 浣花祠宇。梅柳成行。: 这里提到的庙宇和梅柳的景象,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 扫眉人去,还见金井丛篁。: 扫眉的女子已离去,留下的却是宁静的竹林与水井,形成一种惆怅的对比。
  • 绕回廊。胜游争免天涯感。: 在回廊中徘徊,尽管游玩,但内心难免感到对远方的思念。
  • 衣香减。羞说缁尘染。: 随着时间的推移,衣香已减,心中对尘世的厌倦愈发明显。
  • 输他仙侣,依旧莲烛分光。: 与理想中的伴侣相比,现实的孤独依旧温暖如灯烛般明亮。

修辞手法

  • 比喻: “莲烛”比喻美好而温暖的情感。
  • 拟人: “扫眉人去”赋予了人物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感。
  • 对仗: “衣香减,羞说缁尘染”形成对比,增添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浦: 象征美丽与富饶。
  • 浣花祠: 代表人文情怀与精神寄托。
  • 梅柳: 象征青春与生命的美好。
  • 莲烛: 代表美好与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河传》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周之琦
    C. 杜甫

  2. 诗中“扫眉人”指的是谁?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位诗人

  3. “衣香减,羞说缁尘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向往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河传》都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感受,但前者更显明朗,后者则更含蓄深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周之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