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

时间: 2025-01-04 08:51:48

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

向来云涛盘,众力亦不细。

呀坑瞥眼过,飞橹本无蒂。

得失瞬息间,致远宜恐泥。

百虑视安危,分明曩贤计。

兹理庶可广,拳拳期勿替。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解忧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
向来云涛盘,众力亦不细。
呀坑瞥眼过,飞橹本无蒂。
得失瞬息间,致远宜恐泥。
百虑视安危,分明曩贤计。
兹理庶可广,拳拳期勿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逆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合作的重要性。诗人感叹生活艰难,大家在同舟共济时,应该共同面对困难。纵使风波汹涌,众人的努力也不能忽视。成功与失败往往在瞬间之间,追求远大的目标时更要小心谨慎。面对诸多的忧虑,应该清晰地看待安危,并借鉴前人的智慧。希望这些道理能得到广泛传播,真诚地期待大家互相帮助,不离不弃。

注释:

  • 减米:指减少米食,暗示生活艰辛。
  • 同舟:比喻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困难。
  • 云涛盘:形容波涛汹涌,路途艰险。
  • 众力:众人的力量,强调团结。
  • 飞橹:指船上的桨,象征努力。
  • 得失:成功与失败。
  • 宜恐泥:应当小心,以免陷入困境。
  • 百虑:众多的思虑。
  • 曩贤计: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诗风沉郁,关注社会民生,对人民苦难有深切的同情,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解忧》创作于杜甫晚年,他身处动乱之中,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遭受苦难。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困境的思考,以及对团结协作的呼吁,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诗歌鉴赏:

《解忧》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反映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诗中以“减米散同舟”开篇,立刻引入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接着,诗人通过“向来云涛盘”描绘了艰难的环境,表达出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众人的努力不能被忽视。杜甫在诗中对“得失瞬息间”的感慨,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强调了在追求理想目标时应保持谨慎。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深刻的道理,体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结尾的“拳拳期勿替”,不仅呼应了开头的团结思想,更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与信念。诗中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减米散同舟:表达生活困顿,大家在同一条船上,强调团结。
  2. 路难思共济:路途艰辛,不易共同渡过,暗示人际关系的复杂。
  3. 向来云涛盘:形容过去的波涛汹涌,描绘环境的危险。
  4. 众力亦不细:众人的力量虽小,但不可忽视,强调每个人的努力。
  5. 呀坑瞥眼过:比喻短暂的机会与瞬间的选择。
  6. 飞橹本无蒂:象征努力的无尽,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7. 得失瞬息间:成功与失败往往在一瞬之间,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8. 致远宜恐泥:追求远大目标时要小心,以免陷入困境。
  9. 百虑视安危:面对诸多忧虑,应理智看待安危。
  10. 分明曩贤计:借鉴前人的智慧,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11. 兹理庶可广:希望这一道理能够传播开来。
  12. 拳拳期勿替:真诚地期待大家互相帮助,不离不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同舟”比喻团结一心,形象生动。
  • 对仗:如“得失瞬息间,致远宜恐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团结与合作为主题,强调在生活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与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与信心。

意象分析:

  • :象征生活的必需品,反映生活的困顿。
  • :象征共同体,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 云涛:代表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飞橹:象征努力与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同舟”主要象征什么?

    • A. 个人奋斗
    • B. 团结合作
    • C. 避免冲突
    • D. 追求理想
  2. 填空题:诗中“得失瞬息间”主要表达了对__的感慨。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飞橹本无蒂”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 (是/否)

答案:

  1. B
  2. 人生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杜甫的诗多关注社会与民生,李白则多描绘个人情感与理想。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杜甫的《解忧》体现了对困难的深思,与李白的豪放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