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铜官渚守风
杜甫 〔唐代〕
不夜楚帆落,
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
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
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
过去杳难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楚地的船只已经停泊,躲避风浪的游人正停留在湘江的渚岸上。水边的农民首先将草浸湿,春天的火焰又在山上燃烧。天色已晚,云雾笼罩,航行的波浪阻碍了行船的进程。两只白鹤飞来,然而想要追随着它们,却是难以攀附。
注释:
- 不夜:指夜晚也有光亮,可能是月亮明亮的缘故。
- 楚帆:楚地的船帆,暗示船只来自楚国,诗句中暗含诗人对楚地的怀念。
- 湘渚:湘江的沙洲,渚即指水边的小块土地。
- 水耕:意指在水田里耕作,先浸湿草木。
- 春火:指春天的火灾,暗示春季干燥的气候。
- 早泊:早早停泊在港口。
- 云物晦:云雾弥漫,光线变得昏暗,物体的轮廓模糊不清。
- 逆行波浪:波浪的阻力使得顺流而上的航行更加困难。
- 飞来双白鹤:象征高洁和自由,白鹤在这里代表着一种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风格沉郁悲凉,具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杜甫晚年,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中描绘的宁乡县铜官渚的自然风光,虽显得宁静,但背后却是对社会动荡的深深感慨。
诗歌鉴赏:
《铜官渚守风》一诗,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同时也融入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思与忧虑。诗的开头以“不夜楚帆落”引入,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夜晚,楚地的船只因风浪停泊在湘渚之间,给人一种安静而又隐忍的感觉。诗人在此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衬出人们在动荡生活中的宁静与无奈。
接下来的“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则透出一种生机与危机并存的状态。水边的农夫在浸湿草木,象征着希望与生计,而“春火”的描写则提醒人们,春季的干燥和火灾给生活带来了威胁。这里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张力,使人思考自然与生存的关系。
最后两句“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惆怅。白鹤象征着自由与理想,但诗人却感到“杳难攀”的无奈,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夜楚帆落: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帆船停靠在岸边,暗示着一种安宁。
- 避风湘渚间:渚的存在为避风提供了庇护,渚岸的宁静与周围水域形成对比。
- 水耕先浸草:农民们开始浇水为草木生长奠定基础,表现出勤劳与生机。
- 春火更烧山:春天的火焰在山上燃烧,暗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变化。
- 早泊云物晦:天色逐渐变暗,物体在雾中变得模糊,给人一种神秘感。
- 逆行波浪悭:航行在波浪中十分困难,暗示生活的挣扎与无奈。
- 飞来双白鹤:白鹤象征着高洁与自由,飞来的白鹤给人以希望。
- 过去杳难攀:想要追随白鹤却无从攀附,表达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火”暗喻自然的力量与不安。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如“水耕”与“春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逆行波浪悭”,使波浪似乎具有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宁静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既有自然的美感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帆:象征着离愁与漂泊。
- 湘渚:自然的庇护所,象征着安宁。
- 白鹤:自由与理想的象征,代表着人们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渚”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
B. 湖南
C. 广东
D. 江西 -
“飞来双白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惆怅
B. 喜悦
C. 失落
D. 怀念 -
诗中“春火”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春天的火灾
C. 春天的火焰
D. 春天的温暖
答案:
- B. 湖南
- A. 惆怅
- B. 春天的火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与李白的风格,杜甫的诗更注重现实与社会的关系,而李白则偏向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描绘。例如,李白的《庐山谣》强调自然的美与个人的豪情,杜甫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