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春坡道人登高》

时间: 2025-01-01 13:04:52

本欲登高避市尘,不知山上有行人。

千峰落木天为远,万物逢秋气尽辛。

篱菊未开今日雨,霜林争似晚来春。

道人自会当前意,不为重阳一怆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本欲登高避市尘,不知山上有行人。
千峰落木天为远,万物逢秋气尽辛。
篱菊未开今日雨,霜林争似晚来春。
道人自会当前意,不为重阳一怆神。

白话文翻译:

我本想要登高远望,以避开繁华的市井喧嚣,却不料山上也有行人。
千山万岭间,落叶纷飞,天际显得格外遥远;万物都在秋天的气息中渐渐枯竭、疲惫。
篱笆边的菊花尚未开放,今天又下起了雨;霜打过的树林,竟如同晚春的景象。
我心中自有一番打算,何必为了重阳节而感伤呢?

注释:

  • 登高:指登高远望,古时重阳节的习俗。
  • 市尘:指城市的喧嚣与尘土,象征繁华与烦扰。
  • 千峰落木:形容秋天树木落叶的景象,意指秋天的萧条。
  • 篱菊:指篱笆旁的菊花,寓意秋天的花卉。
  • 霜林:指被霜打过的树林,象征秋冬交替的季节。

典故解析:

重阳节:又称重阳,是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登高、赏菊、饮酒是这一天的习俗。诗中提到重阳,反映了与节日相关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节,清代诗人,字子华,号凌云,江苏无锡人。黄节以其豪放之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常反映社会人情和个人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正值秋天,诗人在山中登高,表达了对秋天萧条景象的感慨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以“本欲登高避市尘”引出主题,表现出诗人想要远离世俗喧嚣的愿望,但在山中却遇见行人,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难以逃避。接着,诗人以“千峰落木天为远”描绘了秋天的寂寥,表现出自然界的无情与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则通过“篱菊未开今日雨”与“霜林争似晚来春”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对季节与生命的感悟,尽管事物在变化,但心中仍能保持一份宁静。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渗透出一种超然的哲思,诗人并不被重阳节的悲伤情绪左右,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心态与对当下的自我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本欲登高避市尘:开篇表明诗人本想登高,逃避城市的喧嚣。
  2. 不知山上有行人:未曾想到山中仍有人,暗示人际的复杂与无法隔绝。
  3. 千峰落木天为远:描绘秋天的寂寥,千山万岭,树叶纷落,天空显得遥远。
  4. 万物逢秋气尽辛:万物在秋天的气息中渐渐枯竭,表现出秋冬交替的无情。
  5. 篱菊未开今日雨:篱笆边的菊花尚未开放,今天又下雨,暗示秋天的凋零。
  6. 霜林争似晚来春:霜打过的树林,竟显得如同晚春的景象,表现出反常的对比。
  7. 道人自会当前意:诗人心中自有一番打算,表明内心的坚持与想法。
  8. 不为重阳一怆神:最后一句强调诗人不因重阳节的传统而感伤,体现出一种洒脱。

修辞手法:

  • 对比:如“霜林争似晚来春”,通过对比增强了季节变化的感受。
  • 拟人:将“万物”赋予人的情感,表现出自然的情景与诗人心境的共鸣。
  • 意象:使用“篱菊”、“千峰落木”等意象,构建出秋天的画面,富有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态与对生活的理解。

意象分析:

  • 千峰:象征着远方与人生的旅途,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落木:象征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流逝。
  • 篱菊:秋天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 霜林:象征着岁月的变迁与自然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想要登高避开什么? A. 自然
    B. 市尘
    C. 花草

  2. “霜林争似晚来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快
    B. 伤感
    C.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
    B. 重阳
    C. 春节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与黄节的作品均表现了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李白更多是在豪放中彰显个性,而黄节则是以细腻的观察反映内心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节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与习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