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西湖)》
时间: 2025-01-03 13:22: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游(西湖)》
作者: 周端臣 〔宋代〕
四山烟霭未分明。宿雨破新晴。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人在画图行。
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飘零。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家隔两重城。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山峰被烟雾笼罩,依稀不清。昨夜的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
广阔的湖面波光粼粼,堤岸上的柳树色彩斑斓,行走在其中的人仿佛置身于画中。
清明节已经过去,春天的时光所剩无几,花朵也开始凋零。
不要等到夕阳西下,才去寻找归舟,因为我的家在两座重重的城郭之外。
注释
- 四山烟霭:四周的山被烟雾笼罩,表示天气不清。
- 宿雨:昨夜的雨。
- 万顷湖光:形容湖面开阔,波光荡漾。
- 一堤柳色:堤岸上柳树的颜色。
- 人在画图行:行人仿佛在画中游走,形容美丽的景色。
- 清明:指清明节,春天的节气。
- 花事已飘零:花已凋零,春天即将结束。
- 莫待斜阳:不要等到夕阳西下。
- 归棹:划船归家。
- 家隔两重城:家在两座城之间,表明离家较远。
典故解析
- 清明:传统节日,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离别,常用来表达时光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柳色:柳树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寓意生机与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宋代诗人,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
创作背景
《少年游》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破家亡之际,诗人借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少年游(西湖)》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的惋惜和对家乡的思念。开篇的“四山烟霭未分明”,为整首诗设定了一个朦胧而美丽的背景,给人以一种梦幻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万顷湖光,一堤柳色”,展现了西湖的广阔和柳树的轻盈,仿佛人们在这幅画中游走,感受着春天的气息。然而,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清明过了春无几”,花事已去,春天的美好即将消逝。这种对春天短暂的感叹,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用“莫待斜阳,便寻归棹”提醒人们珍惜眼前,切勿等到夕阳西下才想归家,突显出对家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令人沉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山烟霭未分明:描绘西湖四周的山被雾气笼罩,景色模糊。
- 宿雨破新晴:昨夜的雨水已停,天气开始转晴。
- 万顷湖光,一堤柳色:形象化地描绘湖面波光粼粼,堤岸柳色迷人。
- 人在画图行:恰似行人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 清明过了春无几:春天已经过去大半,清明节后不久。
- 花事已飘零:春花已凋零,象征时光飞逝。
- 莫待斜阳,便寻归棹:不要等到夕阳西下才想划船回家。
- 家隔两重城:诗人家在两座城之间,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遥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行人比作画中的人物,增强画面感。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人的感情,增强感染力。
- 对仗:如“万顷湖光,一堤柳色”,形成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感慨和对家的思念,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霭:象征朦胧与神秘,暗示不确定性。
- 湖光: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柳色: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情。
- 斜阳:代表时光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端午
B. 中秋
C. 清明
D. 春节 -
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 A. 喜悦
B. 惋惜
C. 无所谓
D. 不屑 -
“人在画图行”中的“画图”指的是什么? A. 画家
B. 画卷
C. 美丽的风景
D. 画室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李清照: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时间的流逝。
- 《春望》杜甫: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少年游(西湖)》 vs. 《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但《少年游》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美,而《春望》则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忧国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这些参考书目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