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桥行》
时间: 2025-01-03 12:3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桥行
作者: 周端臣 〔宋代〕
苏堤路。正密柳烘烟,嫩莎收雨。
野芳竞吐。山如画隐隐云藏山坞。
六桥徙倚。喧处处行春箫鼓。
鸥影外一片湖光,夷犹彩舟来去。
凝想禊饮花前,爱裙幄围香,款留连步。
旧踪未改,还曾记揽结亭边芳树。
愁情几许。更多似一天飞絮。
空自有花畔黄鹂,知人笑语。
白话文翻译
在苏堤的道路上,浓密的柳树在烟雾中摇曳,柔嫩的草丛在雨水中收拢。
野花争相开放,山如画般隐隐约约,云雾缭绕着山坞。
六座桥倚靠在岸边,热闹的地方春天的箫声和鼓声此起彼伏。
湖面上鸥鸟的影子,映衬着一片湖光,仿佛彩舟在来回穿梭。
我凝想着在花前饮酒的情景,爱那围绕着香气的裙幄,缓缓留恋步伐。
旧日的踪迹没有改变,仍然记得在结亭边抚弄芳树。
愁情有多少,似乎比一天的飞絮还要多。
空自有花边的黄鹂,听得到人们的欢笑与谈语。
注释
- 苏堤:苏堤是杭州西湖的一条堤道,因苏东坡在此修堤而得名。
- 密柳:茂密的柳树。
- 嫩莎:嫩绿的草。
- 野芳:野生的花朵。
- 山坞:山的低洼处,隐蔽的地方。
- 禊饮:古代春天的饮酒活动,通常在河边或湖边进行。
- 黄鹂:一种常见的鸟,代表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苏堤”与“春箫鼓”均与古代文人春游、饮酒的习俗相关,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欢乐。文人雅士常在春日游玩时吟诗作对,享受自然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端臣,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深刻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六桥行》通过对杭州西湖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青春的眷恋。诗的开头以“苏堤路”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场景,柳树的浓密与草丛的嫩绿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随后“山如画隐隐云藏山坞”的描写,突显了自然的幽静与深远,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诗中“六桥徙倚”一句,表现了桥的存在与人们活动的交融,仿佛春天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呼应了“喧处处行春箫鼓”的热闹景象。湖面鸥影与彩舟的描写,增添了一种动感与活力,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凝想禊饮花前”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尤其是与友人共饮欢笑的情景,反映了人际交往中温暖的情感。结尾处“愁情几许”,则暗示了时光荏苒,青春易逝,虽有欢笑,但仍伴随一些淡淡的忧伤,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苏堤路:引入地点,设定场景。
- 正密柳烘烟,嫩莎收雨:描绘春天的景色,柳树和草的生机。
- 野芳竞吐:展现自然界的繁盛。
- 山如画隐隐云藏山坞:山的美丽与神秘,隐喻心灵的深邃。
- 六桥徙倚:桥的立足点,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融合。
- 喧处处行春箫鼓:春天的音乐伴随着人们的活动。
- 鸥影外一片湖光,夷犹彩舟来去:生动的湖面描写,增添了动感。
- 凝想禊饮花前: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
- 爱裙幄围香,款留连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旧踪未改,还曾记揽结亭边芳树: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 愁情几许:表达内心的愁苦。
- 更多似一天飞絮:愁情如飞絮般飘散。
- 空自有花畔黄鹂,知人笑语:自然与人声交织,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如画”,将山景比作画,增强形象感。
- 拟人:如“柳烘烟”,赋予柳树以生命之感。
- 对仗:如“春箫鼓”与“湖光舟”,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春日自然美景的赞美,寄托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延续。
- 莎:代表春天的生命力。
- 芳花:象征美好与青春。
- 湖光:代表宁静与和谐。
- 黄鹂:象征春天的活力与欢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六桥行》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周端臣
- C. 苏轼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苏堤”位于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西安
- C. 杭州
- D. 南京
-
“愁情几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忧愁
- C. 疲惫
- D. 安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日美景,但更注重晨景的宁静与生机。
-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西湖的美丽,情感上更为沉静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